《閨怨》言情贈友詩歌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①。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就形式而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以七言詩見長。就內容而言,極擅長于寫宮閨婦女的生活,尤其是這些女性的心境及其微妙細膩的情感活動,生動傳神而委婉動人?!堕|怨》 這首小詩,堪稱兼具以上兩個特點的佳作。
題曰“閨怨”,而首句卻宕開一篇,徑言“閨中少婦不知愁”,落筆即見筆底波瀾,出奇不凡。為以下寫愁寫怨、展現其情感變化、心理活動作了反筆鋪墊。而“不知愁”也極為恰切地概括了她的心理狀態,不失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性格特點,而且也與其“少婦”身份、生活條件暗相關合,十分貼切。含蓄傳神而風韻動人。第二句“春日凝妝上翠樓”則是緊承前句,借環境景物對其“不知愁”的心態再作烘染,借其行動對其“不知愁”的心理做具體展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自是人們心情最為豁曠欣悅之際,具有愛美天性的青春少婦尤其如此。“凝妝” 、“翠樓”一方面透露了她生活條件的優越,而另一方面,精心梳妝、刻意打扮,然后登樓騁目、欣賞春色的一系列舉動無不袒露著她那“不知愁”的內心世界及對眼前生活的愜意與滿足。其情感世界真如一泓清水,透徹明亮,如一彎新月,清光媚人。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币蚓耙魄?,突作急轉,切入詩題?!昂鲆姟?,并非單指忽然看見,也包括了倏忽之間觸景生情而產生了新的聯想和感受。自然界濃郁的春色春情在嚴妝少婦那平靜欣悅的內心激起了層層漣漪。陌頭,即路邊。陌頭楊柳,本屬尋常景物,而今卻激起了這位少婦心靈的強烈震顫。可見,此時此際的陌頭楊柳又扮演著非同尋常的角色。楊柳在人們心目中歷來被視作多情之物,縷縷柳絲也象征著系結友誼情愛的紐帶。柳音諧“留”,故亦做為珍貴的贈別之物,民間久有折柳贈別之俗。面對明麗醉人的春色,搖曳多姿的楊柳,這位身單影只、美麗的青春少婦怎能經得起這般撩撥,怎能不勾起她那強被壓抑、沉睡心底的感情,引起春心的劇烈騷動、驀然覺醒。突然感受到了眼前生活的缺憾。于是,那凝聚著悵恨幽怨之情的“悔教夫婦覓封侯”的想法,如遏止不住的山泉,噴涌而出,震撼心靈。當時,在盛唐時代精神的激勵之下,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不僅成為男兒們的狂熱追求,而此風也及于閨中。從句中 “教”字可知,當初丈夫懷著 “覓封侯”的志向身赴沙場是得到這位少婦的支持和慫恿的。但長期的青春無伴,空閨寂冷無疑使她感受到了代價的沉重和與日俱增的難挨的痛苦。那個以 “覓封侯”的愿望苦苦砌就的堤壩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情感浪濤的沖擊而岌岌可危。而今,陌頭楊柳、春光春情以神奇的魔力所喚起的復雜感受,終于使她心靈的天平重新傾斜,也以千鈞之力終于沖垮了那由 “封侯”愿望筑起的堤壩。由 “教”而 “悔”,由“不知愁”而到滿腹的幽怨悵恨,正是詩人對其微妙的心靈歷程的生動展現。怨悔之中,極為深刻地揭示了她經過痛苦的心靈搏斗,摒除世俗欲念之后對無價韶華的珍視,對幸福美滿的愛情生活的渴求向往,也讓讀者看到了那拂拭得晶瑩透亮的滾燙的愛心,這也無疑是對愛的力量的謳歌贊頌。
這首短詩巧妙地抓住了自然景物之美對人的心靈的撞擊與感應,以及在此特定環境之下一位獨守空閨的青春少婦的心理變化,表現了她那難以遏止的愛的渴求,沖破世俗桎梏的青春的覺醒。既是春的頌歌,也是愛的禮贊,曲折微妙而耐人品味,體現著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注釋
①凝妝: 嚴妝。
上一篇:《問劉十九》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閨怨篇》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