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肇
裴佶常話2:少時姑夫為朝官(不記名姓),有雅望3。佶至宅看其姑,會其退朝4,深嘆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5。姑父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6。須臾7,命茶甚急,又命酒饌8,又命秣馬、飯仆9。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10?”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11:“且憩學院中12?!辟ノ聪码A,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13。
1 本文是《國史補》卷中中的一則。2裴佶:李肇同時入。常:通“嘗”,曾經。3雅望:清高的聲望。4會:適逢。5 閽(hun)者:守門人。壽州崔使君:崔昭時任壽州刺史。壽州:今安徽壽縣。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謁(ye):進見。6強(qiang):勉強。7須臾:片刻。8饌(zhuan):食物。9秣(mo)馬:喂馬。飯仆:給仆人吃飯。10倨(ju):傲慢。11揖(yi):揖讓,請。12憩(qi):休息。13官絁(shi):符合國家標準的絁。絁:粗綢。千匹:合四千丈,古以四丈為一匹。
【析點】 這則軼事是根據裴佶的敘述寫成的。裴佶姑父素有“雅望”,他退朝而大罵崔昭是行賄之人,崔昭來拜見,他厭惡得甚至要鞭打守門人,嚴然一個清廉正直的君子。殊不知他這幅相貌是擺出來給人看的,內心掩蓋著的正是對崔昭不曾來行賄的不滿。何以見得? 崔昭來后前倨后恭,崔昭走后急不可待地掏看禮單都是明證,他不打自招了。舊日官場貪賄成風,一些高官貪婪成性又要標榜清廉撈取名聲,裴佶姑父正是這種人,他的“雅望”不過是一張“畫皮”。
短文雖是記述軼事,卻運用了欲抑而先揚、欲擒而先縱的手法,將姑父前倨后恭、假廉真貪的行為兩相對照,不僅揭示了姑父的內心世界,而且形成了本文辛辣嘲諷的風格。短短的故事,作者設下層層懸念:姑父既然對崔昭嫉惡如仇,何以一見崔昭立即命茶、備飯? 為何送走崔昭面呈“得色”? 為何忽請裴佶去書房? 直至我們見到他懷中的禮單,層層懸念頓然開釋,此刻再回味其一言一動,無不令人啞然失笑。懸念的設置使人物性格得到步步揭示又能引人入勝;而其釋疑,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頗有戲劇性。
上一篇:《岳陽紀行》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幕士論蘇柳詞》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