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言情贈友詩歌
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
“閨怨”在唐朝即已佳作林立,名句迭出,出現了不少很難逾越的高峰。其中常用來寄托情感的景物,植物是楊柳,動物是子規 (杜鵑) 。王昌齡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無名氏 《雜詩》 “等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周在 《閨怨》 ,很顯然是從這些名作蛻化而出又自立新意的作品。
其新,首先在構思。王昌齡 《閨怨》 是唐人本色作品。其構思的一般性是情景交融,是第三人稱的視點。其構思的特殊性是一種 “反撥式”設計,以景物的美好,映襯觸發家庭生活的空虛,內心感情的覺醒。周在 《閨怨》也是以第三人稱為視點,卻不采用情景交融的單線深入方法,而是用高視點,調動兩地景物,用“對比法”起興。從閨中人在美好春色中活動開始,一方面將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兩句濃縮為一句,一方面又接以所思之人處的景物描寫,形成強烈反差,是 “暗示性”設計,出了新。
王昌齡 《閨怨》結構層次是由事入景再由景入情,再深入內心的步步深入。其立意,落實在自身,怨卻深達社會。周在卻在作了對開頭的景物情事強烈對比后,轉向深層的思索。“人人盡說江南好” ,為什么 “萬里長征人未還?”為什么 “卻是有家歸未得”? 當然,自唐以來對這問題已有較為明確答案,“武皇開邊意未已”,“燕然未勒歸無計”。周在卻說是未聞子規依歸的聲音,是翻用“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已聽到的傷感,而變更了無名氏怨恨身不由己,王昌齡悔恨勸覓封侯的情思,改變為怨子規未能盡職,致使家人未歸,說得含蓄而又巧妙。既回避了指責統治者“武皇開邊意未已”的政治問題,也回避了指責“夫婿覓封侯”的家庭觀念, 又表達出了熱切的思念和相互的信任。沈德潛評說: “不咎征人不返,而歸怨于子規,寄情一何微婉。”正是指的這兩句曲折、含蓄的表達,所謂無限感慨都在虛處,這又是新。結構新,立意新。
當然,這種新雖增加了作品的回味,卻也令人感到曲折太多,流暢不夠,這又正是唐以后文人詩追求創新中的缺點。
上一篇:《閨思詩》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賞識民間詩詞》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