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查慎行·清溪口號(錄四)》原文賞析
溪女不畫眉,愛聽畫眉鳥。夾岸一聲啼,曉山青未了。
來船桅桿高,去船櫓聲好。上水厭灘多,下水惜灘少。
漁家小女兒,見郎嬌不避。日暮并舟歸,鸕鶿方曬翅。
橋壞笮系繩,水淺牛可跨。牛背渡溪人,須眉綠如畫。
詩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旅游浙西,過青溪縣(今浙江淳安縣)吟成《青溪口號》八首,今選其四首。“口號”即隨意吟成之意。
第一首,“溪女不畫眉,愛聽畫眉鳥。”這種民歌體的語言,看似十分淺顯,聯想到唐代秦韜玉《貧女》“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句,陡覺蘊涵豐富,語味深長。一“不”、一“愛”,一反、一正,“溪女”品性高尚,愛好高雅,一洗凡俗,盡包其中。這位家住青山、門臨綠水、黎明即起、悠閑自得聽鳥啼的“溪女”,含有詩人幾分“不慕榮華、寄情山水”的自況意味。本詩寫作時,“自慚周粟”的明末大詩人朱彝尊及毛奇齡等都下了山獲得清朝的高銜厚祿,而風華正茂的查慎行與其老師黃宗羲等仍裹足不前,黃終日著書立說,查則遍游山水,終日吟詩。詩句里也不無保持民族氣節、潔身自好的感情流露。
“溪女”為什么“愛聽畫眉鳥?”“夾岸一聲啼,曉山青未了。”曙色方開,“畫眉鳥”一聲啼喚,傳響的兩岸青山,一溪綠水,都次第卷入眼簾。畫眉聲愈傳愈遠,天色愈明,這時放眼眺望,重巒疊翠,極目遠邊。“溪女”在“畫眉鳥”一聲啼喚之中,便閱盡了江南黎明時分極富詩情畫意的山光水色,叫她怎不“愛聽畫眉鳥”?再說,詩人筆下的 “畫眉鳥”絕非凡鳥,簡直是“驅散黑暗,喚來人間光明美景的”神鳥,她怎不“愛聽畫眉鳥” 呢?這里詩人用聲、光、色彩、物、時空似乎攝成了一部“江南畫眉啼曉”的立體動畫片,一個接一個的鏡頭,使人目不暇接,美感無限。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情趣的恬淡高雅,令人驚嘆。“曉山青未了”有幾分化用杜甫《望岳》 “齊魯青未了”和“柳宗元《漁翁》“欸乃一聲山水綠”的句意,但其境界確有超越前人處。清張維屏說: “初白先生 (查慎行后改名悔余,號初白)極清真,極雋永,亦典切,亦空靈,如明鏡之肖形,如化工之賦形,其妙只是能達。”細讀本詩和以下三首,不難尋到張說的例證。
第二首詩寫船夫運舟的辛勞。浙江省河流源短流曲,多峽谷,谷深灘多,具有山溪型河流特色。本詩可能指今杭州市屬郊縣淳安縣新安江舟行情況。
詩的前兩句從韻腳“高”和“好”,寫無灘地帶上下水不同,舟子運船的勞動強度和心態各異; 后兩句用謂語“厭”和“惜”寫有灘地帶上下水不同,舟子運船的勞動強度和心態也迥殊。四句詩無一句明提舟子,其實句句力狀舟子。“高”、“好”、“厭”、“惜”在煉字的準確中,也反映詩人對舟子艱苦勞動的深切體會和同情。舟子上水或拉纖或扯灘; 下水或搖櫓或放灘,一般寫來容易重復寡味。而詩人按有灘地帶和無灘地帶的上下水分別組成兩個回合,讀來只覺反復而不重復,且內容全面,層次分明,韻味盎然,足見其運思和章法之妙。
第三首,“漁家小女兒,見郎嬌不避。”出身勞動人民家庭的漁家姑娘,見到年輕小伙不躲躲藏藏,大方活潑。這跟終日深鎖閨閣的所謂“大家閨秀”截然兩樣。詩人對漁家姑娘“見郎嬌不避”這一思想行為的贊賞,正如吳芳吉說: “至人而有至情,至情而有至文。”“日暮并舟歸,鸕鶿 (ju ci)方曬翅。”一“歸”字寫出整天忙碌的漁家姑娘直到日暮仍忙于蕩楫操舟。一“曬”字寫出終日在水中辛苦捕魚的魚鷹這時得閑正展開濕淋淋的翅膀,佇立魚舟,借晚風風干羽毛。一“歸”、一“曬”,一忙、一閑,一動、一靜,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這幅“漁舟歸晚”圖,著筆不多,描繪得真切、動人,詩味雋永。
第四首,“橋壞笮 (zuo) 系繩”,橋壞后用數根笮 (竹索) 為浮梁,笮間鋪上木板,人尋笮以度水,俗稱笮橋或索橋。今四川灌縣岷江上仍有。“壞”字看似只寫出山鄉交通艱難,其實經濟貧困、文化落后自然也曲包其中了。然而就在這個貧窮落后的山鄉里,竟然出現一介“須眉綠如畫”的牛郎,英俊無比。他既諳水性水位,又能假牛而安然度溪。詩人把牛郎寫得如此才智,品貌俱全,似有幾分暗含“江南多才子”,“山鄉正是藏龍臥虎之地”的寓意。古往今來寫女性之美屢見不鮮,惟寫男性之美既不多見也難落筆。然詩人不費筆墨,不事雕琢,只將表男性生理特征的“須眉”二字信手拈來,便把一位男子漢寫得俊俏動人。這幅“牛郎渡溪”圖,極風趣,極別致,也寄寓深遠。
四首詩八十個字,把青溪縣的“溪女”、“漁家小女兒”、舟子、牛郎及“夾岸”、“曉山”、“橋”、“笮”、“溪”、“灘”、“船”、“桅桿”、“櫓聲”、“畫眉鳥”、“鸕鶿”、“牛”等眾多人物和山水的特征個性一一勾勒出,且富有濃郁鄉土味。既可見詩人布景設物之密,又可見賦物肖形之工。四首詩分之則獨自成為四幅素描畫——“江南畫眉啼曉”、“山溪舟子運船”、“漁舟歸晚”、“牛郎渡溪”,每幅畫意態淑遠、風趣橫生,使人過目難忘。合之則又成為江南風情畫長卷,薈萃人物山水于一圖,意蘊深遠,形態動人,使人賞心怡目,美感無窮。全詩以白描手法,采用民歌體的平易話語,抒寫人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情實態。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這四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蘊涵豐富,意見言外,情韻動人,當得起“用常得奇”佳作的稱譽。
上一篇:古詩《歸有光·海上紀事(錄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魏源·湘江舟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