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 鐘山何處有龍盤?
〔北湖〕即玄武湖,東晉元帝時修建北湖,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改稱玄武湖。〔南埭(dai)〕埭,土壩。玄武湖水通潮溝以入秦淮河,溝上為南埭,亦稱雞鳴埭。金陵(今南京)是六朝故都。這些朝代立國不久即紛更迭敗。滄桑盛衰,其中蘊含的歷史教訓,遂成為詩人詠吟的題材。
“北湖南埭”曾是六朝王公貴族游宴玩樂之處。詩人選取這一典型景象著筆,用“水漫漫”點出昔日的繁華早已煙消云散,如今只剩下一片汪洋。茫茫湖水喚起了詩人對六朝興亡的歷史聯想,不禁感慨萬千。
次句以“一片降旗”的藝術形象,概寫六朝歷代王朝末葉的敗亡。此語由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一片降幡出石頭”化出,可知“降旗”暗合“石頭城”。接著又用“百尺竿”勾畫沒落小朝廷高舉白旗屈膝投降的丑態,與“水漫漫”相映襯,含諷不露地揭示了帝王失國的因果關系。
三句概括六朝三百年的歷史,如同破曉時的殘夢。從東吳孫皓出降到陳亡于隋,共三百余年,整個過程不算太短,但其間朝代更迭頻繁,國祚都不長。“曉夢”意在渲染各代滅亡之迅速,以夸張語氣加強藝術效果。
結尾一句反問:“鐘山何處有龍盤?”以否定語氣點明全篇主旨。諸葛亮稱贊金陵形勢為:“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詩人認為地勢的險要不能保障長治久安,但未直接說出,而是運用歷經六朝興廢的景物和象征六朝敗亡的畫面,揭示“國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靈”(屈復《玉谿生詩意》卷七)的意蘊。通過“水漫漫”,“一片降旗”和“曉夢”等藝術形象的渲染,引發出“龍盤”不可憑的否定判斷,深沉、明快而有說服力。
詩的前半寫景,作為鋪墊;后半抒情,揭示意蘊。史事與今景融合,層層展開。末句總攝全篇,形成高潮,有畫龍點睛之妙。
上一篇:《詠史(其六)·晉·左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史·宋·李清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