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
兩漢本繼紹, 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 至死薄湯周。
這首詩作于宋室南渡之后。當時,金人攻陷汴京,擄去徽、欽二帝,先立張邦昌為帝,國號楚;繼而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一時多有無恥之徒依附之。作者有感于此,作《詠史》以明志。
起首兩句用漢朝故事來影射現實。李清照認為,東漢繼西漢而立,本為天經地義之舉,而王莽篡漢而立的“新朝”,不過人體一腫瘤而已。聯系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其象征意義昭然若揭:南宋王朝本為正統,而楚齊偽政權理應受到唾棄。出句一個“本”字,極言其天然合理,對句以“贅疣”比之“新室”,形象妥貼,愛憎分明。以兩漢故事比兩宋現實,構思巧妙,寄喻得體。
前兩句旨在辨正偽,后兩句翻轉一層,又出新意?!八浴倍?,從結構上有勾連之效,從意脈上,顯緊承之意。朱熹曾對后兩句作出如下詮釋:“中散非湯武得國,引之以比王莽?!敝祆涞慕忉專沂玖巳娮置嬉饬x上的內在聯系。然而詠史旨在抒懷,論古借以諷今。那么,后兩句深層的寄托意義何在呢?商湯伐夏桀,周武伐商紂,皆以有道伐無道,向為傳統觀念所首肯,惟嵇康鄙薄之。究其實質,無非借歷史之幽靈,發個人之感慨。即以鄙薄湯武得國之道,發泄對司馬氏篡魏的憤慨。本詩的作者,又借嵇康鄙薄湯武的典故,寄托對依附楚、齊政權之輩的蔑視和批判,表現出深沉的愛國摯情。
小詩用典精當,比喻得體,借古諷今,渾然無跡,堪稱詠史佳作。
上一篇:《詠史·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懷(其三十一)·魏·阮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