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位于宿松縣東南60公里的長江中,與江西省的彭澤縣城及龍宮洞隔江相望,被譽為“海門天柱”,江上第一奇景。小孤山是長江上的絕島,以獨立不倚而得名,“小”字是為了區別於鄱陽湖的大孤山而定的。因為山的形狀象古代婦女頭上發髻,所以又名“髻山”。相沿日久,遂傳為“小姑山”。好事者把對岸的澎浪磯,索性敷衍成“彭郎”,編出許多美麗的小姑與彭郎愛情的神話。小孤山外形,素有東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鐘,南觀太師椅,北眺嘯天龍之喻,又有“海門山”、“海門第一關”之稱。其山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與陳友諒,石達開與曾國藩等都曾先后在此鏖戰過。山上名勝古跡很多,由山腳經864級石階可直達絕頂。半山有啟秀寺,俗稱“小姑廟”始建于唐,寺內供奉“小姑”像。沿途可看到一天門、龍耳洞、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景點。歷代名人逸士,文人墨客登此山后,感慨之余,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和摩崖石刻。小孤山景色清幽,古跡鱗次櫛比,樓亭洞石相連,巧奪天工,登山遠望,滿目皆景。兩岸群山,如潮似揖。萬里長江,百舸爭流,水聲滔滔,奔流足下,春風輕指,令人陶醉,這里四季風景各異,春來風和日麗,碧草如茵;夏至漁歌陣陣,魚躍鷗飛;秋天叢菊飄金,云霞山岫,冬日素裹銀妝,江天一色,游客如泛舟繞山一行,瀏覽海眼、龍角石、攔江石等景,可見滄波怒濤,峭壁怪石,奇峰異壑,掩映在古樹幽竹之間,點綴著雄關杰閣,襯映著孤峰山色,隱現在江水云霧籠罩之中。正如唐代詩人李白登小孤山作詩云:“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古詩文賞析〕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宋·蘇軾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唯有喬木參天長。客從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紗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宋代大詩人蘇軾看了畫家李思訓所畫的長江絕島(小孤山)圖,詩心大動,以輕松活潑、朗朗上口的詩句再現了一幅超出靜態畫面的動態景象。
開頭三句,寫出了大小孤山蒼翠之貌,以及如中流砥柱兀立于茫茫江水之中的景象。其句式讓人聯想到唐詩中的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且朗朗上口,極適合過往旅人的吟唱回味。
“崖崩路絕”二句,是寫小孤山山勢險峻,路陡難通,以至于猿猴百鳥也難以在此存身;正因為如此,倒是有參天的喬木把這一孤山裝扮得蒼翠欲滴。
“客從何處來”二句,先以反問的語句,明知故問般地問游客從何處來到小孤山,但緊接下去的詩句卻未作正面回答,只是描繪游人泛舟中流,搖擼扳棹,歌聲抑揚的畫面。
“沙平風輕望不到” 二句,則是先寫平平的水面上江風軟吹,船行緩慢,以至于久望小孤山而難入目;漸漸地,小孤山可望見了,但卻是矮矮的一墩,很長時間與船頭不相上下,隨著船走波涌,船頭上下起伏,遠處的小孤山也時高時低,猶如跟船在比高低一般。這二句,寫出了一個想見孤山不見孤山,見到孤山又久久難近的一個動態過程。
“峨峨兩煙鬟”二句,是寫大小孤山猶如高峨聳起的兩環如煙如霧的發鬟,正對看清晨如鏡的江面,梳弄著一日的新妝。這一比喻恰到好處地描繪出孤山秀出水面的新姿麗容。
最后二句,是以調侃的話句,寫舟中的商賈游客,見到如此秀美的“小姑”女子,必是壓抑不住心中的愛慕,興奮漫狂;而詩人卻故意在如癡如醉的賈客正興頭之時,一聲冷靜好心的勸慰:諸位切莫漫狂,想入非非,眼前的“小姑”已是名花有主,已于前年嫁與“彭郎”——對岸的澎郎磯。如此,結尾又自然地引出“小姑”與“鼓郎”相愛的傳說,更使詩歌添了一種輕松、迷人的情調。
登臨小孤山優游,或乘舟船路過小孤山,吟唱蘇軾此詩,不僅能品味出由想見——未見——漸見——近見的過程,而且全詩已畫活了小孤山的奇美之處,并讓人不由不相敘著“小姑”與“彭郎”的美麗傳說。
(個竹)
〔現代散文〕 小孤山——“小姑山”!我不知她到底有多厚的愛、多深的情,是為她的彭郎殉情化石,還是為普渡眾生甘作自我犧牲;更不知她千年萬載孓然獨處江心,經受著怎樣的磨難和苦痛……這牽腸掛肚的思念何時了卻?我不能不去訪個究竟!
冒著夏日的暴風雨,我從安慶碼頭乘客輪逆江而上,船過長江第二重門戶,距離“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陶淵明的辭官解綬處——江西彭澤縣城不遠,遙見雨幕中的小孤山,好似一位古代美人的發髻在珠簾中閃現。為那空靈的美,我驚詫了!
船靠彭澤碼頭,趕上小孤山管理處的輪渡,不到半小時,我已在小孤山腳靠岸。原來,自清代以后,江北泥沙淤積,小孤山正面已和北岸相連,不遇漲水,見不到它四圍環水的舊貌了。
抬頭仰望,孤峰突兀,一座古寺依山嵌崖,重檐飛閣,山門高懸,“啟秀寺”楷書橫貫門樓,清帝乾隆御題“靈昭江嶼”的金匾鑲嵌其上。好個人間的“一天門”!
門前萬頭攢動,連雨傘也無法張撐。雜在人群里,踏石階,登云梯,進得門來,一路風塵早被雨水和汗水洗凈。門內是人工石窟,淋不著雨了。人們在石窟中彎彎繞著,彎彎繞著,我不禁“嘻嘻”笑出聲來。身旁的老人象瞅傻大姐似的看著我。他怎么知道,我此刻正想起兒時愛看的舞龍燈和蛇溜水呢
“長蛇”溜進幽深莫測的龍耳洞,溜上危巖半倚的彌陀閣,又掉頭溜到豁然軒敞的先月樓。
一陣鞭炮聲傳來,人流一窩蜂似的向正殿涌去。擠進去一看,喲!“小姑娘娘”是那么安詳恬靜地端坐在神帳中,誰能不為她那甜美的笑容所傾倒呢?確有一些沉疔新愈的“病鬼”、剛娶上媳婦的“光棍”、才交上好運的“窮光蛋”、回頭浪子的老母親……他們興高采烈地遠道而來,買上老長一串鞭炮,在這仙家神座前,大庭廣眾下,盡興地炸它一番,鄭重宣告新生活的開始。這些舉動里,也含有祝愿和感激之意,因為他們不會忘記,在那痛苦絕望的歲月里,“小姑”永恒的微笑曾給過他們心靈的啟迪、生活的勇氣!
殿側送子塔前的人堆里,有誰在求子來著?高一堆的只管摸那半藏半露的塔體,象要摸清那特殊造型的奧妙;低一堆的每人都抓緊一株樹干,象舞臺上的龜丞相一般,朝著江心伸頭探腦。我從人縫里一伸頭,被那洶涌回漩的大盤渦嚇得全身一縮。壯起膽再看,見盤渦上游濁浪拍天,下游卻水平如鏡。這怪異的景象,恐怕連安徒生和凡爾納也難以想象。
穿過正殿,我想到界潮祠去尋找答案。祠門有聯曰:“潮回海眼濤聲壯,柱砥江心浩氣孤。”聯下注“海潮止小孤為界”。嗬嗬!真沒想到這么座周不過一里、高不過千米的小山,還是個守海眼、阻海潮的海門關呢!實在令人稱奇叫絕。走著走著猛地感到,山從頭上起,路在腳下懸!連粗氣都不敢出,似乎聽得見“撲通撲通”的心跳聲。我攥緊鐵索小心翼翼過了石棧,又在翠竹林中迂回了兩道“之”字彎,終于登上了山頂。
在“小姑”的梳妝亭里,我臨窗遠眺,遙見匡廬霍脈逶迤相攜,楚水吳川浩淼匯聚,云山迭映,煙水蒼茫;彭郎磯、鏡子山隔江相對,胭脂、峨眉洲分綴大江左右,與梳妝亭聯翩成趣。一線江流、八方山色連同城廓房舍、沃野平疇,相襯相依。一瞬間,仿佛有一雙神奇的手卷起了珠簾,欲藏乍露的“小姑”更加嫵媚明艷了。江面上,百舸競渡,彩旗飄飄,白帆點點;鷗飛魚躍,鱗翅閃光;山影樹影,欲靜卻動;崇臺樓閣,如舞似游。亭臺旁,珍珠似的水滴在綠葉上顫動,醇釀新蜜一般的滋潤芳香在花叢里潛流。頓時,山頂上一片歡騰:老人們談著笑著,年輕人唱著跳著,小孩子嚷著鬧著,我呢,真地成了個手舞足蹈的傻大姐了。直鬧得晚妝的“小姑”羞紅了臉,人們這才趕趁夕照霞輝照像留念。因山小人多,一時間,你拍他,他拍我,以致陌生的游客都被互相攝去了影像。我忙下山去搶拍這鏡頭外的鏡頭。
我一口氣下到山腳。但見眼前的小孤山在光波的涌動時,在紅男綠女的簇擁下,宛如神話中披紅掛彩的巨龍,仰天長嘯,騰空欲飛。一列船隊劈浪而來,它又成了一艘領航的巨艦。
這天造地設的巨艦,它承載過多重的負荷,經歷了多長的航程啊?一種莊嚴的沖動令我駕起它去上溯歷史的長河:我們的祖先大禹親自揮動開山治水的利斧,斫石授命——“砥柱中流”;南北朝的酈道元把它寫進了《水經注》;唐代的馬祖禪師頂風冒雪鑿石建廟;謝靈運、王安石、蘇東坡、陸放翁、偈奚斯、解縉……歷代墨客騷人爭相在此傾訴情懷;南宋兵將、紅巾義軍、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千古英雄豪杰憑借它奮戰殺敵!我拜會祖先,我詢問古人,我在現實的神話中遨游,又在神話般的現實里沉思……
“喂!你大姐別是在‘過神’邑?”一位飄搖著花頭巾的漁婦在我耳旁拍響掌。我如夢初醒,見最后一班渡船就要起航,一時慌了手腳。管理處的夏同志湊趣道:“‘小姑娘娘’留客!怕你來去匆匆,沒附上‘靈氣’!不得‘靈氣,可不算真正上過小孤山呀!”說罷,他開懷大笑起來。
他的話那么耐人尋味。當然,他與靈山結伴,該是個“靈”透了的人!我從他那開懷的大笑里看到了“小姑”那種微笑的韻致。
“小姑”深情地微笑著,小孤山永恒地微笑著!你看它微笑著貫百川,攜五岳,干云霄,鎮海門——微笑著承受歷史的重載,顯示華夏的新姿——微笑著執行“砥柱中流”的神圣使命!這種微笑給人以力量、勇氣和信心呀!
我謝卻了管理處同志的盛情留宿,無需再乘小舟繞山環游了,我已經深得了奇峰絕島——小孤山的神韻了!我帶走了這種意味深長的微笑,它將永遠激勵我去迎接新的生活。
(都君萍)
〔民間文學〕 小孤山俗稱小姑磯,長江南岸又有彭郎磯,二磯隔水相望,狀成戀戀不舍之歌,締結出一段山水姻緣。民間借其諧音,于是便有了小姑與彭郎的美妙故事。
相傳,小姑是宿松江邊一位姿容秀美的村姑;彭郎是江西彭澤一個眉清目秀的漁郎。有一天,彭郎搖槳泛舟,躍波撒網,打下滿滿一船金絲鯉魚歸來,船行江北岸邊,猛抬頭,卻見一個端莊文秀、貌若仙子的姑娘在水邊洗衣服;低頭搓衣的小姑早也覺察到有小伙子在打量自己,偷眼一瞧,那漁郎相貌堂堂,真也是個難得挑撿的一表人才。心念及此,她不覺有些心跳臉紅,羞亂中被流水漂走了一件衣衫。彭郎竹篙一點,撈取衣裳,隨即跳下船頭,用雙手將它送給姑娘,并禮貌地問道:“姑娘洗這一大堆衣裳,家中一定有不少人過日子吧?”一句話勾起小姑的傷心,憑直覺她知道這漁郎哥是一個可信的人,于是便把自己父母雙亡,替財主家燒洗做工的孤單生活如實說開了;彭郎聽后,當即傷痛落淚,不由也述說了他唯一的親人老父親被漁霸逼死,自己單身漂流打漁的凄慘情況。二人苦水同根,惺惺相惜,由此而結成為互幫互助的知交;進一層,情深意合,在一個月明影照的秋夜,他倆雙跪江邊,指月為媒,憑江作證,拜天地成為一對恩愛夫妻。
夫妻倆依岸結棚而居,織網打漁,日子過得還很甜蜜。他們又將勤儉積蓄的一點錢米,時常分送給同村的窮苦兄弟姐妹,更是受到一村老少的交口稱贊。不料,凡人的美滿生活卻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因為百姓只敬慕小姑和彭郎,再也不敬土地神了。他便上天誣告,說是長江岸邊有男女二妖假變夫妻,迷惑當地的愚民;玉帝偏聽偏信,即以不敬天地神靈之罪,下令神將強行把小姑與彭郎分禁在長江南北,永世不得渡水相會。小姑從北岸沖入淺水灘中,哀哀呼叫“彭郎”共七七四十九天,不吃不喝被魔法困住。漸漸就成為一座碧峰山形,挺拔峻秀,山形婀娜,還保存著她原身的風韻,人們便叫她“小姑山”。彭郎長跪江南,慘呼“小姑”九九八十一天,變成一尊面北屈跪的石頭磯,因此人們叫他為“彭郎磯”。
歲歲年年,兩情依依,終成永久性的相守相望的情結故事。
(劉帥剛 整理)
上一篇:描寫《寒山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岳陽樓》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