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看圖憶得住山阿①,茅屋深深隱薜蘿②。
風雨過來啼鳥靜,白云更比綠陰多。
【注釋】
①山阿:山邊。②薜蘿:薜荔和女蘿。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后常用以稱隱士的服裝。
【評說】
本詩選自張羽《靜庵集》卷六、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一。
張羽(133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本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僑居吳(今江蘇蘇州)。元末為安定書院山長。洪武初,征授太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淵閣事,坐事竄嶺南,半途,投龍江死。長于詩,與高啟、徐賁、楊基等人為詩友,人稱“吳中四杰”。亦善畫,山水法米、高,筆力蒼秀。有《靜庵集》
從“看圖”句看,這首詩題詠的是其他畫家的作品,他沒有寫明此圖為誰氏所作,很可惜。本詩重在描寫畫面景色,再現作品清幽之美,但詩人并不是機械地套用先寫畫面、再寫觀感的模式,卻把兩者打成一片加以描寫,使本詩呈現出特異的藝術特征。一開始,張羽寫出自己的觀畫感受,看到這幅《夏雨新霽圖》以后,很快就聯想到自己在山邊的居處。次句又回到畫面上,茅屋深處,居住著一位隱士。第三句扣住題面“夏雨新霽”著筆,表現風雨過后空山幽靜的境界,詩句從畫面托出,也蘊含著王安石“一鳥不鳴山更幽”(《鐘山即事》)的詩意。這種描寫,已經超越了畫面實境的范圍,寫出人在觀看畫幅后的感覺,一種交會視覺、聽覺和感覺等多種感官功能的心理感受。結句則寫出雨后新霽時白云繁多的景色特征,白云多,是畫面景物,云比綠陰多,也是一種心理感受。由此可見,詩人時時處處將畫面景物的描寫與觀畫后心理感受的描寫交糅起來,表達自己深層次的審美感受,從而使本詩更富有詩情畫意,耐人尋味,耐人咀嚼。
上一篇:《在課花齋畫小幅山水與沈子廣》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夜山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