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廬山瀑布謠并序》金、元山水詩鑒賞
楊維楨
甲申秋八月十六日夜,予夢與酸齋仙客游廬山,各賦詩,酸齋賦《彭郎詞》,予賦《瀑布謠》。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諸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無奈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泠淵。
這首詩,如小題所示,為詩人夢游之作,時在元順帝至正四年(甲申,1344)。所說“酸齋仙客”,指元代詩人貫云石,別號酸齋。
廬山自晉朝以來,即為詩人登臨吟詠勝地,歷代都有名作傳世。有元一代,廬山詩也不少,而楊維楨這篇當推為冠冕之作。
詩人說夢與友人共游廬山并各賦詩一首,其實詩未必為夢中所作,但通過夢境寫景,具有靈幻之感和神奇色彩。開篇一句,以 “銀河忽如瓠子決”描繪廬山瀑布聲勢,即見神思飛馳,出手不凡。“瓠子決”,指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口于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洪水傾瀉而出。二十三年后,漢武帝遣數萬之眾,沉白馬玉璧于河,始復故道。此句受李白廬山瀑布詩啟發而能推出新意。句中先用 “銀河” 二字極寫瀑布的高遠,再用 “瓠子決”形容其水勢之大,格外生動地描繪出一條高懸九天、有如黃河決堤奔瀉而下的巨瀑形象。論其氣勢,比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 更富于沖騰力量。第二句順接首句,點明巨瀑瀉入的地點。所說“五老峰”,為廬山著名景點,以山形酷似五老,故名。李白詩云: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三、四兩句,再用喻寫手法描繪瀑布優美的身姿。它象天仙織就的潔白絲綢,脫離機軸,從青空中垂掛而下。這里和前兩句所寫的景色不同。前兩句寫其聲勢之大,具有陽剛之氣,這兩句寫其輕靈飄忽,具有陰柔之美。通過這四句,概括出廬山瀑布變化多姿的美感。
由于詩人把瀑布比作“垂青天”的素練,所以進而就奇景再發奇想,在五六兩句寫了:“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 一幅玻璃煙。”“并州剪”,指山西太原(古為并州治所)所產之剪,以鋒利著稱。“玻璃煙”,則極喻瀑布的明澈。這兩句脫胎于西晉索靖的 “恨不帶并州快剪來,剪松江半幅紋練歸去” 一語。詩人用這個典故加以變化,既生動地寫出瀑布水流的清澈明潔,又形象地表達了無限賞愛、欲擅其美的心情。詩的七至十句,另辟新境,先以兩句五言引出夢中同游的云石子(即小序中的酸齋仙客貫云石),說他象似跳水捉月的仙人。這里的“捉月仙”和下文的 “騎鯨客”,均用李白故事。傳說李白采石臨江醉酒,跳水捉月,騎鯨遐升而去(李白亦曾自號為“海上騎鯨客”)。詩中將云石子比作捉月仙,既是贊許他的才氣,也是稱美他的豪飲海量,故而接下去化用“滄海桑田”典故,以極盡夸張之筆寫出:“酒喉無奈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這兩句形容云石子夜飲酒盡,口渴難忍,無奈之下騎鯨吸海,以水代酒,竟使海水枯竭化為桑田。從字面上看,這似乎和廬山瀑布沒有關系,其實不然。詩人的用意在于變化手法,仍然緊緊地扣住寫瀑布的主題。試想,那云石子騎鯨吸海,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該有多么巨大的力量! 波濤洶涌的大海,在他的吸飲之下,必是水浪上涌,形成一股巨大的沖天水柱,有如垂天長虹。唯其有如此神奇的想象,才寫得出結尾兩句: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泠淵。”前置“居然” 二字,意在點明奇中有奇,出乎意外。“玉虹”,比喻水流潔白清潤,象一道白玉做成的長虹。“清泠淵”,見于《山海經·中山經》,為豐山神耕父優游之處,此處借指廬山瀑布下的龍潭。這最后兩句緊承前兩句,大意說: 云石子騎鯨吸海所吸起的水流,居然化為垂天十萬丈的廬山瀑布,象潔白的長虹一樣倒掛在龍潭之上。所以仍然是在著意描繪瀑布的神美。
從全詩來看,想象豐富,縱橫奇詭,變化無方。語言曉暢流宕,手法富于變化,引事用典,圓熟巧妙,點化無痕,十分生動地勾繪出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很能反映出詩人“矯杰橫發”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楊炯《巫峽》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