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是漢樂府古題,古辭多寫飲酒放歌的行為,李白借用了這個曲調,也填進了類似內容的新辭,借以發泄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氣。詩寫得豪放爽朗,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天寶三載(744),李白因為受到了權貴們的詆毀,同時自己也不甘心于弄臣的生活,終于從長安被“賜金放還”。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幻夢破滅了,內心的憤懣、悒郁是自不待言的。離開長安以后,他又開始了漫游生活。他一方面仍然保持著傲岸不屈的性格,不向權貴屈服,一方面又熱心于求仙訪道,企圖從宗教迷信中求得解脫,同時喝酒取樂,以排遣胸中的苦悶。這兩種思想交錯在一起,構成了他這一時期詩歌的特有的復雜的內容。胸中的苦悶積得越多,積得越久,爆發起來也就越厲害。天寶十一載(752),李白到了嵩山他的友人元丹邱處,與友人岑勛、元丹邱相會了。他和好友在一起飲酒作樂,這時久抑胸中的感慨猶如打開了閘門的洪水,隨著嘹亮的音節,迅急的韻腳,多變的句型一起,奔騰向前!
開頭兩個“君不見”,主要是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的流逝,就象天上奔騰而來的黃河之水,瀉入大海而不可能回來一樣。由于悲愁,早晨頭發還是黑色的,到了晚上就變白了,怎不叫人感慨萬端! 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但也足見李白的悲愁之深。因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看起來詩人是放蕩不羈,在大聲疾呼要及時行樂,思想是衰落頹廢的。然而這字句底下,蘊藏著的是詩人無限的愁悶! 這種飲酒作樂的感情正是政治上受到排斥、打擊的必然結果,詩人是在強顏作歡。這兩個“君不見”,每句十七個字,順著讀來,猶如突兀而來的洪峰,以磅礴的氣勢,感染了讀者。接下去四句,便是這種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天生我材必有用”,還帶有一種自我安慰的成分在內;“千金散盡還復來”,是說富貴對于自己來說,并不介意。李白自己說過“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可為佐證。“烹羊宰牛且為樂”,更明確地提出自己是在作“樂”,用以反襯出全文的“愁”意,“會須一飲三百杯”是指痛飲,這里有個典故,相傳東漢鄭玄善飲酒,連飲三百余杯而不改常態。李白用來借指在今日的宴會上要飲個歡暢。詩寫到這里,應該說是一層意思已經說完了。這里,主要是說人生短促,應該及時行樂,飲酒取歡。
接下去是這首詩的第二層意思,更進一步直接點明富貴和圣賢是作者所輕視的,唯有飲酒,才能死后留名。李白在長安時就喜歡喝酒,“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那時他佯醉佯狂,可以蔑視天子;今日被放賜還,酒,更是他蔑視圣賢,表達自己憤慨心情的工具。“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君莫停”,一連四個短句,使句子的變化錯落有致,增強了詩的氣勢和音樂美。如果一味的長句子,就會使人有過分緊張的感覺。因此,如果在意思轉換或變化的當口,調整一下句式使語氣稍稍舒緩是完會必要的。“鐘鼓饌玉不足貴”四句,是說那些吃飯時奏鐘擊鼓,吃的是玉一般精細的食物的富貴生活并不足貴,詩人但愿過的是長醉不醒的生活;自古以來的圣賢默默無聞,只有飲酒者才能留名于后世。接著,舉出陳思王曹植為例,說明前人也是如此“斗酒十千恣歡謔”的,天下不得意的人的心是相通的。寫到這里,他的激憤的心情達到了頂點,猶如火山的迸發,巖漿的奔流,將一切的不痛快統統地傾吐出來,用酒,來消除自己的憂愁。這詩的最后六句是說自己愿意將最值錢的東西拿出來換酒,店主人不要嫌錢少! 值得注意的是全篇要發泄的“愁”意,一直到這首詩的最后才點了出來,而且不是一般的“愁”,是“萬古”之“愁”。這樣,酒和“愁”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酒的作用是澆愁,銷愁。不過,如果酒真能銷愁,李白“一飲三百杯”,學曹植“斗酒十千恣歡謔”倒也并無不可;其實不過是借酒來麻醉、欺騙自己而已!這首詩的價值倒是在于因此而使我們看到封建社會里較為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而并非是借酒澆愁、及時行樂的頹廢的思想。
通篇表面上寫的是“樂”,而字里行間隱藏著的是“愁”,達到了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讀之使人回腸蕩氣,慨嘆不已,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音節的嘹亮,韻腳的多變,和長短不一的句式,一瀉千里的氣勢,使這首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上一篇:《太平洋遇雨·清·梁啟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少年行·唐·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