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山水詩鑒賞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村。
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針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黃昏。
洪炎字玉父,元祐末登第。南渡后,官秘書少監。這首詩就是他與友人在杭州野外散步時所作,表現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情趣和渴望歸隱田園的思想。
杭州座落在山水之間,四面被秀麗的青山綠水環抱著,因而詩人環顧四圍,就會產生“四山矗矗”的感覺。此時正是春末夏初之際,富庶的田野里生機勃勃,茫茫一望無際,因而詩人又有 “野田田” 的印象。開首 一句,將杭州四圍的山川形勢和秀麗景色躍然紙上。在這片錦繡的土地上,生息著勤勞的人民,暮色黃昏下,只見村村落落里升騰起灶煙,與秀麗的山水組織成一幅優美悅人的田園風景畫,因而詩人發出了 “近是人煙遠是村”的贊嘆。前兩句,詩人寫的是靜景,包含著深深的陶醉之情。景色層次也寫得錯落有致,高眺低視,遠望近看,皆是景,皆是情,乳化交融為一體。這時,從遠方傳來了時斷時續的鐘聲,聽起來是那么微弱,細細一判斷,原來是從靈隱寺發出的。“鳥外疏鐘靈隱寺”,寫的就是這種情形。“鳥外”,是在形容鐘聲的遙遠,因為鳥兒飛得很高很遠,而這鐘聲似乎比鳥兒更遠,這是詩人的夸張手法。“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遠聽,是靈隱寺的鐘聲,那么近看呢? “花邊流水武陵源”。潺潺流水從紅花綠草叢中穿過,簡直就象桃花源一樣美麗。“武陵源”,典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說是武陵人捕魚為業,誤入桃花源,遇見一個神仙般的世界。三四句寫的是動景,不僅有鐘聲,還有流水聲,給暮春的晚色更增添了誘人的情趣。靈隱寺是實指,武陵源是虛寫,是用來作比喻的。“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這是詩人對杭州西湖的奇景發出的由衷的贊嘆。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畫家,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詩人,它們不用筆,不用吟,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到處都可以看見奇妙的畫. 優美的詩。與大自然的天斧神工相比,人類的畫和詩都顯得見拙見劣了。詩人在這里流露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嘆之情,為結尾兩句的抒寫歸隱作了鋪墊。“看插秧針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黃昏”,寫的是詩人久久地凝望著水田里的插秧人,被那種田園情趣迷醉了,因而拄著拐杖徘徊著,流連忘返直到黃昏。實際上抒發的是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羨慕,產生了歸隱大自然的念頭。洪炎在六十歲時還作過一首《遷居》詩,詩里說: “從官三十載,故山凡幾歸”,“葛巾隨里社,庶以保期頤”,可見他一直就有著歸隱山林的念頭。結尾兩句在抒情的功能上起了返照的作用。前面所寫的山水之秀,田園之美,實在都是為結尾的抒情服務的。詩人沒有正面落筆去寫隱情,而是用眼前的所見所感作鋪襯,讓人去想象,去體味,這種藏鋒不露、含蓄雍容的筆法,是值得借鑒的。
上一篇:溫庭筠《商山早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