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瓚《南禪寺孔雀樓》明山水詩鑒賞
夏瓚
傳聞孔雀舊棲游,禪院新修孔雀樓。
夜月談經音宛轉,晴霞飛棟色飄浮。
青山白雪千崖曉,紫塞黃河萬里秋。
最是西風動鄉思,鄉關回首不勝愁。
歷代山水旅游詩中,寫青海風光的篇章不多。明代詩人夏瓚的這首七律,是描繪青海首府西寧壯麗秋景的。題中南禪寺,在西寧市南山上。舊寺今已不存。據《西寧府新志·神祠》載: “南禪寺,在西寧府南門外二里許。寺成,有孔雀一雙來樓上。”故而寺中這座樓得名為孔雀樓。
詩人在一個秋日的早上游南禪寺,登上孔雀樓,眺望這座西北邊城周遭的壯麗河山,即景發興。首聯寫孔雀樓的樓址和樓名的來歷。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構思、造句顯然模仿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比較起來,夏瓚這兩句僅僅是客觀地交代樓址和樓臺來歷,寫得太拘泥、太實,未能融入主觀的感情色彩,更缺乏崔、李詩那種蒼茫、闊大、悠遠的時空境界。襲其貌而失其神,未必遜色多了。
但這首詩的中兩聯,描繪青海西寧的塞外秋色,卻頗有特色。頷聯分寫孔雀樓在月夜和晴霞中的兩種境界。月色如銀的秋夜,南禪寺里僧人談論唱誦佛經的聲音,宛轉悠揚,回蕩在寥闊的蒼穹; 而在晴天白晝,明亮的霞光照耀在孔雀樓上,飛檐畫棟和金色琉璃瓦片反射出的繽紛光彩閃爍浮動。這兩句,一寫想象之景,一寫眼前之景,一繪聲,一繪色。“宛轉”、“飄浮” 四字描狀音色尤為生動、逼真。頸聯把視野擴展開去,寫登樓所見的塞上絢麗蒼莽秋景: 青蒼的山巒上,終年不化的積雪一片銀白,閃耀奪目,千山萬峰都沐浴在早晨的陽光下。更遠處,浩蕩的黃河蜿蜒于紫色的原野上,西風蕭瑟,使人感到秋色萬里,無邊無際。這一聯連用四種色彩,“青”、“白”、“紫”、“黃”相互輝映,又借“千崖”、“萬里”開拓出壯闊的境界。落腳處的 一個“秋”字,是全篇詩眼,點睛之筆。這四句描繪出青海西寧的獨特景色,缺點是頸聯仍稍顯浮泛。
詩人望中所見的“萬里秋色”和撲面而來的蕭瑟西風,牽動了他的去國懷鄉之思,使他情不自禁,動了歸鄉之念。但回首鄉關,相隔迢迢萬里,渺茫不可得見,詩人真是不勝愁緒,無限凄涼。結聯仍從崔顥詩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化出,卻失之直露,缺少崔詩的悠長余韻。
總起來說,全詩的好處是表現了歷代詩中并不多見的青海西寧府自然風光,有助于擴大讀者的見聞; 結構也還緊湊、自然,對仗工整,音韻清暢,但詩的意境不新、不深。明代詩歌受前后七子模擬、抄襲唐詩的創作思潮的影響,罕有意境新鮮之作。從這首詩也可見一斑。
上一篇:姚元之《千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鳴盛《盧溝橋》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