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國寶《題閶門外小寺壁》宋山水詩鑒賞
寇國寶
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急滯扁舟。
夕陽暝色來千里,人語雞聲共一丘。
北宋末南宋初的文學批評家葉夢得偶然在蘇州閶門外小寺壁上看到了這首小詩,經多方打聽,才知是寇國寶所作。寇國寶是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士,任吳縣主簿,學詩從江西派大師陳師道。但這首詩卻深得唐人旨趣而又有所變化,葉夢得曾評: “此詩尤佳,從蘇、黃門庭中來,固自不同。” (《石林詩話》)
這首詩的組合順序甚為巧妙,其中每個意象之間,都具有內在聯系。“黃葉”是此詩的第一個意象,它頓時把人帶人了 “草木搖落露為霜”的秋之境界。詩人的目光隨著飄飄而下的黃葉,落在西邊陂塘,池水托著黃葉,漫流橫溢,構成第二個意象。首句的描寫,給人飄零寂寞之感,此時,故鄉徐州而宦游江南的詩人,被一縷深深的鄉思撩亂了心緒,然而船上掛著的籧篨(qú chú,用竹或葦編的粗席)正嗚嗚作響,告訴他,秋風正急,歸舟難行啊! 無奈之中,極目遠望,見到的只是千里暮色。三、四句,詩人既融化了《詩經》“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意,又是描摹眼前的實景。“夕陽暝色來千里”,氣勢恢宏而凝重,“人語雞聲共一丘”,是一派和諧安寧的氣氛。映入詩人眼際的雖是江南景象,可是,他腦海中或許卻浮現著在同樣暮色籠罩下的家鄉,那熟悉的田園、房屋、樹木、流水……回響于詩人耳邊的是吳儂軟語,可是他心里大概在回憶著那親切悅耳的鄉音吧! 這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意象,成了襯托詩人思鄉之情的“樂景”。
此詩無一議論和直抒胸臆之詞句,詩人見景生情,融情入景,以種種意象的組合,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無法排遣的惆悵孤寂。
深秋日暮是游子最易彷徨思歸的時候,從《詩經》的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唐人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以至元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似可大致看出中國古代文人審美情趣的一個方面的線索。寇國寶題寫在蘇州閶門外小寺壁的這首小詩,也可算是這條線索上的一顆珍珠吧!
上一篇:陳造《題趙秀才壁》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