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
陳子昂①
南登碣石館②,遙望黃金臺③。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注釋】
①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有《陳伯玉集》。
②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為師事鄒衍所建。
③黃金臺:燕昭王為招攬天下人才而建,置金于臺上。
【詩本事】
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則天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陳子昂任參謀。武攸宜不曉軍事,陳子昂所獻計策均不被采納,反遭貶斥。詩人有感于燕昭王招攬賢才的舊事而寫下了此詩。燕昭王(?─前279),姓姬名平,燕王噲之子。燕王噲死后,燕人立姬平為王,是為燕昭王。昭王派樂毅伐齊國,連克七十余城,那是燕國最為輝煌的時期。
【賞評】
明朝人胡應麟稱陳子昂有“獨開古雅”之功,讀本詩則知其然。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詩人登上當年燕昭王所筑的“碣石館”,望一望那曾經為招徠天下賢士而建的“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二句乃詩人發自肺腑的悲涼之吟,如今時過境遷,英雄已然不在,大浪早已淘盡了千古風流!舉目望去,遠處的丘陵上盡是高高的喬木,“黃金臺”與“燕昭王”俱已隨歷史的長波東流而去了!面對這般蕭森景象,詩人怎能不吟出“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的詩句?這是詩人回首歷史,感悟今朝而有的喟然之語。“已矣”二字蘊涵著太多的感慨,這二字既是詩人對昭王霸業不在的“悲”,更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嘆”。
回讀全詩,詩人寄胸中郁悶于眼前景物中,書樸實無華于深沉悲切中,詩力不凡!
上一篇:羅 隱《煬帝陵》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李 白《王昭君二首(其一)》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