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思鄉之情的觸發,常常是機緣的偶遇。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必然中的偶然,向來沒有什么定格。如李白這類詩作,《靜夜思》里,使他陷入沉思的是空中一輪皎潔的圓月;《春夜洛城聞笛》里,勾起他對故園懷念的是充滿離愁別緒的《折楊柳》曲兒。在這首《宣城見杜鵑花》里,引起他回憶蜀地美好事物的則是杜鵑花盛開的景色。李白寫這首詩時,正旅居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時為天寶十四年(755)春,從開元十四年(726)秋始,算來他離蜀已是第三十個年頭。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家鄉的親人多已亡故,但是在那里他度過了少年、青年時代,曾經“巴國盡所歷”,蜀地的山川河流,自然景色,名勝古跡陶冶了他的豪放性格,培養了他的壯闊胸懷,使他對那里一直抱有深切的懷念之情。幾十年后,當詩人看到盛開的杜鵑花時,他心靈深處的思鄉之情一下子被觸發了,眼前景勾起了舊時情。
杜鵑花和杜鵑鳥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名字的近似,使詩人一下子產生了聯想。杜鵑也叫子規,蜀地最多。相傳它是蜀王杜宇隱居深山死后所化,體為灰黑色,羽毛并不美麗,但其聲凄憐悲切,一聲聲類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啼鳴,就如滿腹鄉思而深陷愁苦中旅人的呼喚,最能使人憂傷不安,神情激蕩。這就是詩中“一叫一回腸一斷”的原因。當然,詩人在宣城并沒有真的再聽到杜鵑的叫鳴,只是視覺形象在聯想中喚起了回憶中聽覺上的感受。很熟悉的,富于人情味的聲音,便像往時一樣,又一次地激動了詩人。在蜀地時,對思鄉之情沒有親切體會;如今,自己久居他鄉,真正嘗到了思鄉的愁苦,對杜鵑啼鳴的滋味也體會得更深了。這種油然而生的情感,由“斷腸”二字得到了充分表達。
詩人對蜀地的懷念,在“三春三月憶三巴”的句子沒有具體說?!叭汀?巴郡、巴東、巴西)是蜀地的泛指,這個詞兒及“蜀國曾聞子規鳥”、“一叫一回腸一斷”等句,卻能啟發人們體味詩人廣闊聯想中的情思。這“子規鳥”就如王維《雜詩》(君自故鄉來)中的“寒梅”一樣,以個別寓眾多,非常耐人尋味。另外,“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兩句中,“一”和“三”都連用三次,不僅在音韻上產生了回蕩反復,更顯出詩人思鄉之情的纏綿婉轉,從而增強該詩聲情并茂的韻味。
上一篇:李白《贈汪倫》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