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首以純粹寫景聞名的杰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獲得巨大成功的絕妙好詩。
它是曹操于征烏桓的途中所作的。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一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第二年他便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戰爭。
當時曹操途經碣石山。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詩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和他另一首詩《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一代梟雄曹操對當時社會亂離、人生艱難的種種憂慮和豁達進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它寄托了詩人深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廣闊的胸襟。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詩歌的頭兩句起得很平穩,并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勃勃英姿。這里提到的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載,在麗城(現在河北樂亭縣)西南,六朝時沉入海里。滄海,也可以寫作“蒼海”,即大海,因其顏色碧藍,所以稱之為“蒼海”。
開篇一個“觀”字,即統領了全篇,成為全詩的線索,以下內容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近處,“竦峙”的山島上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極目遠望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經天的日月,似乎是從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橫貫長空的銀河(星漢),甚至連整個宇宙,似乎是都在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樂師們配樂時加進去的,無實際意思。但在這里,剛好與全詩形成了情感上的完美照應。
這首詩在寫景上相當成功,它的絕妙之處是不僅給我們描繪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描繪出了大海的性格。這里有動有靜,有光有影,有聲有色,有寫實有想象。在詩歌中出現如此壯觀的場面,這是前所未有的。
而曹操的寫景,目的卻是為了通過寫景來抒發慷慨之情,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胸襟。這里有他對當時社會離亂、人生艱難、人心不定的種種憂慮,也有他削平割據、穩定時局、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圖。詩中雖然也有一股微微的蕭瑟凄涼之氣,一種隱隱的悵惘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作者那種博大的精神力量,和那種足以接受一切、容納萬象的廣闊胸襟。 他將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上一篇:觀刈麥
下一篇: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