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宿裴氏山莊》唐山水詩鑒賞
王昌齡
蒼蒼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靜坐山齋月,清溪聞遠流。
西峰下微雨,向曉白云收。
遂解塵中組,終南春可游。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王昌齡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出任校書郎的某一年春天,詩人到終南山春游,并寫下這首詩。
……走出一片青翠竹林,天色不知不覺暗淡下來,幸好不遠有一個小小山村可供投宿。由于寄宿在別人家里,盡管出游勞累卻全無睡意。詩人靜坐山齋,皎潔明月從對面山巒上升起,月夜朦朧,四野沉寂,只有山溪流淌,清晰可聞。黎明時分,詩人早早就起身了。后半夜的細雨來去匆匆,天已經放晴,只有山根繚繞的白云還在聚攏被晨曦驅散的雨意。面對春山雨霽,詩人更覺校書郎的公務沉悶而繁瑣。也許應該脫離塵囂,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盡管這首《宿裴氏山莊》并非王昌齡最有特色的作品,但詩評家、詩選家卻很推崇,并且被目為山水詩的正宗:超然、清淡、“無跡可尋”(《唐賢三昧集箋注》)。明代文學家鐘惺甚至說:“能讀以下三詩(即《宿裴氏山莊》、《秋興》、《齋心》),方許看陶詩,許作王、孟。” 王昌齡的山水詩無疑受到陶淵明影響,也有接近王維、孟浩然的一面。與他的邊塞詩相比,他的山水詩一般都比較克制,感情色彩都比較淡薄。這首五律語言清淡自然,音韻優美,仿佛脫口而出,毫不著力。前六句著意抒寫夜宿山莊的感受,只在結尾才點出這種感受之所以真切的原因:“遂解塵中組,終南春可游。”對于有政治抱負的王昌齡來說,秘書省校書郎當然不是理想職位。在官場上,王昌齡是悲劇性人物,盡管“青春登甲科,動地聞香名”(岑參語),卻起于一尉,終于一尉,長達三十年的坎坷仕途,竟有十幾年是在遷謫中度過的。直到枉死刀下,他也沒有如李頎等友人,真正從中解脫出來,辭官歸隱。此詩結句盡管流露出對官場的倦怠感,整個的印象卻是恰如其份、含而不露的。這正是他內心矛盾的自然反映。
上一篇: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顧況《小孤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