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宋山水詩鑒賞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人論宋人詩,有“多以筋骨思理見勝”之說,蘇軾便是他們的代表,他擅長于寄哲理于景物描寫中,給人以啟迪。這首題壁詩即以它所包含的哲理著名。
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廬山上,晉江州判史陶范所建,宋時稱乾明寺。宋元豐七年(1084),蘇軾自黃州量移汝州,特地過江登覽了神往已久的廬山??飶]七峰,變化萬千。但詩人并不從實處直接描繪廬山奇美的形態(tài),而是從審美者的角度道出看山的印象和感受。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云: “南山宣律師《感通錄》云: 廬山七嶺共會于東,合而成峰。因知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句有來矣。” 姚寬的解釋,或許就是詩句的由來,但詩人的主旨并不在于分峰聚嶺的描摹,而是要告訴人們因“橫看”“側看”而“成嶺”“成峰”給人們的啟示。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清人王文誥注此詩云: “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fā),若必胸有釋典,而后爐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并指責前人以《感道錄》、《華嚴經(jīng)》坐實之,“詩皆化為糟粕,是謂顧注不顧詩”??芍^ 一語中的。但也不容否認,明白這感發(fā)的由來,也是深刻理解此詩的前提。
蘇軾把觀感同哲理結合起來,從認識論的角度告訴大家,因各自所處不同,而所見必然各異,說明了人的認識無不具有相對性的真理。王國維曾有“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之說,蘇軾此詩說的正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道理。此詩的特點在于并非抽象的演繹,而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尋??梢娭飦黻U明事理,善狀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兩者融洽無間,意蘊深刻。
上一篇:戴叔倫《題稚川山水》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祜《題金陵渡》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