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孟頫·登飛英塔》原文賞析
梯飚直上幾百尺,俯視層空鳥背過。千里湖山秋色凈,萬家煙火夕陽多。魚龍袞袞危舟楫,鴻雁冥冥避網羅。誰種山中千樹桔,側身東望洞庭波。
在作者家鄉湖州飛英寺中有塔名飛英塔,高大巍峨。南接府治,北眺太湖,為湖州勝景之一。歷來名人來游,題詩甚多。蘇軾曾有詩云: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本篇即為作者登臨覽勝的紀游之作。其模寫太湖風光,筆力高絕。而由太湖波濤之險聯想到人生的艱險,世事的傾危,隱居避禍,茍全性命于亂世的想法,不禁油然而生。
首聯敘事,極為夸張塔的高峻。登上塔頂,憑高視下,只看見飛鳥的脊背一掠而過。語本宋孔平仲《曹亭獨登》詩: “落日更憑欄,下看飛鳥背。”
次聯寫遠眺。登上高塔,千里湖山,一收眼底。一望無際的太湖風光,水天相接。水平如鏡,地平如砥,湖山一體,茫茫千里。“秋色凈”三字,刻畫爽朗高潔的秋氣,又不限于望中的“千里湖山” 了。可以說,整個宇宙,似乎都籠罩在詩人所渲染的明凈的秋色之中。這就給詩歌意境所展現的無限的空間世界,增添了新的一維: 永恒的時間的標記。“煙火”一句,寫市井的繁華。夕陽時分,家家炊煙,戶戶燈火,登塔而望,星星點點。足見人煙稠密。這兩句表面上僅僅模寫眼前實景,實際上卻有嚴格的選擇。秋高氣朗、湖山明凈、縷縷炊煙、點點燈火,渲染出平居生活的和平寧靜。
第三聯一轉,從眼前太湖的萬頃波濤,聯想到人生的艱險。茫茫湖面,如果波瀾不驚,一碧萬頃,那秋色明凈的千里湖山,足以讓人心曠神怡,而一旦風起水涌,魚龍莫測,這千里湖面,就成了傾檣摧楫的葬身之所了。“魚龍”一句從眼前實景聯想生發,一語雙關,既指湖面風云的莫測,又指人生道路的艱危。“鴻雁”一句,雖然關合秋令,卻以想象為主。表達其避禍全身,遠離官場的想法。《南史·任昉傳》:“張羅沮澤,不睹鴻雁高飛。”本句即用其意。張九齡《感遇》:“我今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說的都是遠離名利是非之所,明哲保身的意思。作者有感于當時政局的紛爭、官場的險惡,所以產生了遠離禍樞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末聯關合全文,點明主旨。湖山既是那么可愛,官場又是那么險惡,明智的選擇,當是就是隱居江湖,自食其力,終生自由自在,又何必輕生犯險,介入名利網羅之中呢?《襄陽耆舊傳》記載:“李衡作宅于武陵龍陽汛洲上,種桔千株。敕其子曰:‘吾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可以不貧矣’。”自耕自食,自得其樂,什么時事風云,官場網羅,又豈能危害他半分呢?太湖也有東西洞庭山,不是同樣可以種桔嗎?雖然不指望以此致富,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載: “蜀漢江陵千樹桔,其人皆與千戶侯等。”但學李衡那樣,得免貧苦,聊以度日,總是可以的吧?何況還有如此美好的千里湖山可供賞心悅目呢!所以,在對比了江湖之寧靜與仕途之風波以后,作者最后傾向于高蹈遁世,避禍全身的道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詩中流露的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標記,在元初知識分子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當時,蒙古人入主中原,實行了嚴酷的民族壓迫政策,知識分子的處境尤其艱危。所以,宋室遺民絕大多數采取了不合作態度,拒絕接受朝廷的羅致。作者早年隱居湖州,具有這樣的思想是不奇怪的。從這一意義上講,詩中表現的退避思想,就不能簡單地批評為消極避世。本篇在子昂作品中,是流傳一時的名篇。當然,除了思想內容上的代表性典型性之外,這篇作品能夠成為傳世之作,還和它高超的藝術造詣有關。尤其是“千里湖山”一聯,模寫江南湖山秋色,意境壯闊,色澤清麗,富于生活情趣。《詩藪》評價此聯:“句格莊嚴,詞藻瑰麗。上接大歷元和之軌,下開正德嘉靖之途。”除警句之外,全篇也與之相稱,起承轉合,章法井然,頸聯雖大開大合,卻一脈貫注,意完神足。《詩藪》贊其“全篇整麗,首尾勻和。”確實不是虛譽。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瓜洲渡》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宏道·登高有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