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靈澈《天姥岑望天臺山》唐山水詩鑒賞
釋靈澈
天臺眾峰外,華頂當寒空。
有時半不見,崔巍在云中。
這首詩極寫天臺山之高。天臺山與天姥山都是浙江東部的名山,唐人寫過不少贊詠兩山的詩文。李白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天姥山在天臺山的西面。在李白的眼中,似乎天臺山的東南走向是出于畏懼天姥山的高峻。但當靈澈登上天姥以望天臺,卻有“小巫見大巫”之感,故在詩題中稱天姥山為“岑”。“岑”是小而高的山,可知天姥的高度不及天臺。那么,到底誰的話更可信呢?李白的詩歌以奔騰激越的情感和瑰麗奇特的想象為特征,好用夸張的手法。他巧妙地借助天臺的山勢走向來形容天姥山的高峻。事實卻是天臺高于天姥。但是,靈澈稱天姥為“岑”,并不是為了聲明天臺高于天姥的事實,而是借前人對天姥山的歌詠來映襯天臺山,其手法與李白原是一樣。所以,僅看詩題便已令人贊嘆作者精煉的語言概括能力。
詩歌描寫了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眺望天臺山的景觀和感受。在晴朗的日子里,詩人登上天姥山的高峰,俯視環繞的山巒,實有 “一覽眾山小”的感受。然而,卻見天臺山卓然矗立于群山之上,其主峰——華頂山偉然高聳,直插霄漢,映襯著高空清冷的天光,清楚地展現出那巍峨峻峭的雄姿。時而風卷云過,華頂山巔便為云霧所縈繞遮沒,只留下半截山峰與眾山并峙。云霧忽聚忽散,山峰時露時隱,不見昔日之原貌,引起觀者的遐想和自疑:如何才算識得天臺山的真實面目?
這首詩雖只寥寥數語,寫法卻有實有虛。它不僅描寫了天臺山的高峻,還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在山峰的一覽無余和面目不清之間,似乎又蘊含著 一定的哲理: 世界千變萬化,人的認識只能是相對的。故佛家偈語稱: “世上諸象皆非象,若諸無余卻有余。”
上一篇:陳起《夜過西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楊基《天平山中》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