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祜
高才何必貴,下位不妨賢。
孟簡雖持節,襄陽屬浩然。
這是憑吊盛唐著名山水詩人孟浩然故宅的一首五絕。詩以中唐時曾擔任過襄州刺史的孟簡來與孟浩然相比,頗有理致。
孟簡工詩,尚節義,“早歲交友先歿者,視其孤,每厚于周恤”(《歸唐書·孟簡傳》)。任諫官時議論抗切;任常州刺史時濬孟瀆河,溉田四千頃。曾任戶部侍郎、御史中丞、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要職。這樣一位才高德隆的人才,卻被人控告,以賄賂中貴吐突承璀之罪,被貶為吉州司馬。這就是詩中所說的“孟簡雖持節”,“高才何必貴”。
孟浩然早年,追求功各仕進的心情頗切,他曾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說:“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渴望出仕、希望張九齡援引之意非常明顯。但由于種種原因,他這愿望一直未能實現。他曾發過牢騷,對皇帝也表示不滿:“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歲暮歸南山》)。這更造成他終身不仕的悲劇?!爱斅氛l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襄陽山水清曠,又是前賢隱居的勝地,他便“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終老于斯了。這就是詩中所說的:“襄陽屬浩然”,“下位不妨賢”。
這首詩的寫法比較特別,四句都是議論,一二句講哲理,三四句講事實,一三句寫孟簡,二四句寫孟浩然。下面重點分析一二句。
“高才何必貴,下位不妨賢”是一聯工整的對偶句,它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社會扼殺埋沒人才的罪惡,它辯證地闡述了人的才華與地位的關系。
在封建社會中,才高者不一定地位顯貴,地位低下并不影響他是一個賢者,這是一個事實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有些人很有才華,也當了官,掌了權,但或因性情耿介、議論抗切而得罪了帝王和權貴;或因關心民瘼、為民請命而違背了上司的指令;或因抑制豪強、打擊奸猾而見忌于土豪劣紳。于是,受造謠中傷,被彈劾控告,最后落得個貶官降職、終身沉于下僚的下場。后者是指有些人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或安貧樂道,不求聞達;或淡泊守志,不甘同流合污;或出身微寒,無人引薦;或放縱忤時,遭人白眼;或文章憎命,屢困場屋。終于一生隱淪,無所作為。
從表面上看,這是兩種現象,從實質上看,卻是一個哲理,即名實不符,地位與才華不一致。我國古代學者對名實問題早就有了極精辟的論述,《莊子·逍遙游》說:“名者,實之賓也?!薄豆茏印ば男g上》說:“言不得過實,實不得過名?!币虼?,要求人們必須堅持“詢事考言,循名質實”(王安石《乞退表》)。如果一旦“名存實亡”,則“失其所業”(韓愈《處州孔子廟碑》),后果不堪設想。反之,有實無名也是一種名實不符的現象,是造成人心不平、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張祜這首五絕,通過孟浩然和孟簡遭遇的對比,深刻地闡明了這個哲理。
上一篇:《題友人三十小像(其一)·[近代]王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其二)·[宋]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