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左思(250—305)字太沖,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西晉著名詩賦作家。由于出身寒微,本人雖然很有才華,博學能文,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使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紙貴,但在門閥森嚴的西晉社會,終身仕進不得意。左思的思想代表了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社會態度,他的詠史詩表現得極為強烈鮮明。左思現存詩十四首。他善于詠史抒情,感情充沛,筆力雄邁,語言醇樸,在六朝的綺靡華麗的詩風中,是有數的不被熏染者。
本篇是左思詠史八首之二。這首詩用松與苗的強烈對比,揭露了西晉極其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司馬氏代魏建立晉朝,為了確保高級世族政治上的權利,吏部任人只依據門第高低作為用否的標準,這種選用法稱為“門選”,結果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當時的門閥世族有蔭親屬制,所蔭親屬,多的可達九族,少的也還有三世。這種制度使得寒門庶族幾乎是報國無門,很多社會矛盾因此而日趨尖銳化。左思的這首詩是包含憤怒感情的詩史,千余年來一直引發讀者感慨不已。作者滿腹不平,他提出,山上的離離弱苗,莖干不過一寸粗細,它們竟能蔭蓋山下的百尺青松,這是為什么?答案是“地勢使之然”。作者由自然界的這種不合理,進而與社會中“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現象聯系起來,通過形象的力量,已使人從情理上產生共鳴。總題目是《詠史》,可是到此具體說的還是“時事”。結尾四句提出了西漢的三個歷史人物,金日磾、張湯兩家的子孫親近,七世得蔭,而人才出眾的馮唐,卻白首屈于郎署。在詩人看來,完全不合理的以“地勢”定位的制度,已經“由來非一朝”了,怎能不有不平之鳴?
這首詩,感慨深沉,感染力強,主要是由于它的主題與結構形式,達到了完全統一。全詩十二句,主題是憤慨世道不公,腐敗無能的世族子弟,個個早踞高位,英俊多才的寒門賢士,人人沉居下品。這種主題的揭示,見之于形象,最有力的形式莫過于具體的對比。左思在此正是用了這種手法。十二句中有四組對比句,“澗底松”與“山上苗”是對比,“彼徑寸”與“此百尺”是對比, “高位”與“下僚”是對比,金張兩家七世蔭親與馮唐白首不被召用是對比。比較的結果,能在對象的存在中觀照自身,這是感知事物間區別最好的一種形式,是詩歌形象的具體表現手法之一。左思在詩中不僅大量用比,而比的又極為工整、勻和,名物對比中,巧妙地運用動詞,避免了名實事物一般陳列的單調方式,如“以”、 “蔭”, “躡”、 “沉”, “藉”、 “珥”等等,都有很重的份量。詩中還有對比之中的比喻,如“松”、“苗”是對比,但詩人的意圖不在“松”、 “苗”上,而是以它們比喻生活中的寒門與世族,這就使詩句達到了以比喻構成對比的雙重形象化的高超地步。十二句詩,每四句構成一個完整比較體,每四句又都有一結,這樣對三章的三結性的比較,就把全詩的主題,突出地顯示出來了。這首詩流傳了一千好幾百年,不論哪個時代的讀者,都能生發感慨,除了是生活現實激發人心,詩的特殊形象構成方式,及其與主題的完美統一,也是重要原因。
上一篇:崔顥《黃鶴樓》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張九齡《望月懷遠》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