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維楨·傳舍吏》原文賞析
傳舍吏,當封侯,晉鄙救兵鄴中留。邯鄲急擊危綴旒,傳舍吏兒當國憂:“散君帑藏大饗士,編君妻妾列兵儔。”傳舍吏兒率死士,跿跔赤手科鍪頭。救兵至,邯鄲危復瘳,傳舍兒死父封侯。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此詩所歌頌的傳舍吏之子,就是這樣一個為民請命而又拼命硬干的英雄。他的事跡,見于《史記·平原君列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后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餉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于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傳舍即旅舍。“傳舍吏”是古代的驛站長,職位相當卑微,如果沒有奇跡發生,任這種職位的人和封侯根本不可能發生關系。詩句一開始就是:“傳舍吏,當封侯!”便足以令人驚詫莫名。然后再敘事,便有吸引讀者的效果。秦軍侵趙,邯鄲告急之初,魏安僖王曾使晉鄙將十萬兵救趙。因受秦脅迫,“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史記·信陵君列傳》)“晉鄙救兵鄴中留”,則邯鄲之急,危如累卵矣。“綴旒”系冠上垂珠,搖搖欲墜,故形其危(語出《文選·諸淵碑文》)。這時,傳舍吏之子李同挺身而出,直說平原君以救急之策。“傳舍吏兒當國憂”,實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匹夫憂國,當仁不讓的氣魄。“散君帑藏(國庫)大饗士,編君妻妾列兵儔”二句,概括李同說辭,斬釘截鐵,直如耳提面命,雖是為平原君劃策,卻也是為圍城人民著想。至于傳舍吏子自己,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傳舍吏兒率死士,跿跔(跳躍)赤手科鍪頭(指不戴頭盔入敵)”,終于使秦軍退兵三十里,邯鄲旋亦圍解。“救兵至,邯鄲危復瘳。”然而,傳舍吏子李同卻永別了邯鄲人,后代讀者須感謝司馬遷記下了他的英名。英雄的父親受到了獎賞,傳舍吏受封李侯,烈士李同可以含笑九泉了。
詩人幾乎是用樸拙的筆墨,十分概略地復述了太史公書中的一個故事。詩人的出眾之處首先表現在他的眼力,他從史傳發現了這個不甚為人注意的人物及其事跡,從中看到了光耀。正史中充斥著帝王將相,然而他們絲毫掩不住這位布衣之士的光芒。李同的事跡,足以與侯贏、朱亥相輝映,而此詩也可以與王維《夷門歌》相媲美。詩中不書李同的名字,而反反復復強調“傳舍吏兒” 的身份,便是這理直氣壯地宣稱: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上一篇:古詩《錢謙益·眾香庵贈自休長老》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冕·傷亭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