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櫓《華清宮》唐山水詩鑒賞
崔櫓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云如夢雨如塵。
這首詩的作者崔櫓,一作崔魯。晚唐詩人,其詩善于狀景詠物。崔櫓的《華清宮》詩,《唐詩紀事》錄了四首,《全唐詩》剔出一首,只錄三首。此詩為三首中的第三首。
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南驪山下,是天寶年間唐玄宗與楊貴妃以及親貴寵臣日常游玩享樂的地方。唐玄宗晚年耽于逸樂,因而招致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的爆發。昔日的繁華歌舞勝地,頓時化為荒涼世界。詩人經過華清宮時,有感于此,寫下了這組言外自有無限感慨的詩篇。
這首詩,寫的全是宮外景物。首句,寫昔日繁華的宮殿,而今大門緊鎖。從而點明不但殿內已是荒廢空虛,而且連四周也是死一般寂靜,一個人影兒也沒有。次句,寫在落日慘淡余暉里,但聞秋風颯颯之聲,渭水依然默默地從驪山腳下流過。可以想見,它已不再是以往那樣歡騰跳躍地流淌。這兩句從眼前所見所聞凄涼景象寫起,已透露出一種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但詩人意猶未足,又在第三句,寫山中經霜的楓葉在秋風中紛紛揚揚地飄落,使人感到格外孤寂和凄涼。結句,寫陰沉潮濕的浮云,化為如塵的細雨,從天上飄灑而下,使眼前的一切景物迷離朦朧,仿佛都在夢幻之中。這一句,寫景最為入神,境界全出。這里暗用了宋玉《高唐賦序》中楚王夢與神女相會高唐,神女自謂“旦為行云,暮為行雨”的典故,隱約寄寓了對于唐玄宗與楊貴妃縱情逸樂招致禍亂的針砭之意。
詩人以其銳敏的觀察和巧妙的構思,不是靠字斟句酌的詞語制造景物,而是以一種凄惋悲涼的情感為紐帶,將宮門緊鎖、落日秋聲、紅葉凋零、濕云如夢、細雨如塵這一連串典型化了的景物意象,加以渲染、組合,并注入濃重的悲涼感傷之情,使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而且具有強烈的情感震撼力。這短短的四句詩,把華清宮的今和昔,盛與衰,眼前的荒涼寂寞和詩人的憑吊傷感之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個空靈雋永、如夢如幻的意境,使無盡的慨嘆盡在言外,收到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的效果。
在中晚唐詩人中,以華清宮賦詩者甚眾。著名詩人杜牧、李商隱等皆有佳制傳世。而崔氏的華清宮詩,語言精美,用事含蓄,筆致空靈,意境凄絕,令人吟味不盡,受到歷代詩評家的推許。南宋謝枋得稱其詩: “形容離宮荒廢寂寞之狀盡矣。” (《唐詩絕句注解》)明文學家楊慎更稱贊它“精練奇麗,遠出李義山(商隱)、杜牧之上” (《升庵詩話》)。
上一篇:劉源祿《華樓》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林則徐《即目》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