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古北口中秋》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曹寅
山蒼水白臥牛城,三尺黃旗萬馬鳴。
半夜檀州看秋月,河山表里更分明。
古北口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山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康熙時代,這里是京師北部的重鎮。這首七絕即是描繪古北口中秋望月所見所聞。全詩雖僅有四句二十八字,卻 一氣呵成,卷舒自如,寫景抒情,水乳交融,平易中不失雄渾氣度。
首句先概括地將古北口的環境特色描繪出來。“山蒼水白” 是月下景色,尤其“水白” 一語,恰如其分地將月光下的色彩感覺抒寫了出來。古人詩中寫水用“白”形容,并不乏見,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杜甫《悶》: “卷簾唯白水,隱幾亦青山。”二詩所寫全是日中所見景物。“水白”和 “白水”雖互為倒文,所構成的意象卻有差異,山色蒼茫,水色泛著白光逼真地把月色巧妙地帶入了詩中。《晉書·周訪傳》: “初,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謂曰: ‘前崗見一牛眠山汙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后世遂以“牛眠地”比喻可用作先人墓地的風水寶地,是一種迷信。詩中 “臥牛城”化用此典,用來借喻依山為市的古北口城山環水繞的優越地理條件。
“三尺黃旗” 借代清廷駐扎于此的軍隊,“萬馬鳴” 即指軍隊戰馬的嘶鳴,僅用七字就將清廷駐軍的嚴整勾勒了出來。第二句將視覺與聽覺組合在一起,通過有聲有色的渲染,顯示出古北口的雄渾氣象,擴大了其空間的縱深感。
第三句筆鋒一轉,又將詩人自身溶入景中,為最后的一句寫景抒情作了時間、地點的交代。時間是夜半時分,地點是檀州。檀州是密云的古稱,始置于唐代。詩中用古稱點明了望月的地點。“看秋月”顯然是詩人在“看”,“秋月”又與詩題“中秋” 切合。中秋賞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天上之月曾引起歷代人們的多少遐思,更何況這是一輪皎潔的中秋之月!
末句 “河山表里更分明”,明是寫景,實則抒情,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表層的,是月下景色的寫實。月光下的山和水失去了白晝間的原有色彩,蒼茫的是山,閃亮的是水,猶如 一幀黑白照片,抹去了世間萬物紛繁的色彩,河與山的相互位置因而更顯得格外分明。第二層含義是深層的。《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述子犯對晉侯的言語有 “表里山河” 一句,杜預注: “晉國外河而內山。”后世就以 “表里山河” 比喻為國家的自然屏障,又引申為山河形勢的險要。詩人由古北口的險要地勢聯想到國勢的興盛,因而“更分明” 隱藏著作者對國力強大的頌揚,反映了清代康熙間的實際情況。全詩不無歌功頌德之意,卻寫得含蓄雋永,韻味十足。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六稱曹寅“天資穎異,詩詞皆有逸筆”,并非虛語。
上一篇:顧陳垿《古北口》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基《古戍》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