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白水山佛跡巖》宋山水詩鑒賞
蘇軾
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鵬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連絡,崖嶠爭吞吐。
神工自爐鞲,融液相綴補。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時,天匠麾月斧。
帝觴分余瀝,山骨醉后土。
峰巒尚開闔,澗谷猶呼舞。
海風吹未凝,古佛來布武。
當時汪罔氏,投足不蓋拇。
青蓮雖不見,千古落花雨。
雙溪匯九折,萬馬騰一鼓。
奔雷濺玉雪,潭洞開水府。
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
我來方醉后,濯足聊戲侮。
回風卷飛雹,掠面過強弩。
山靈莫惡劇,微命安足賭!
此山吾欲老,慎勿厭求取。
溪流變春酒,與我相賓主。
當連青竹竿,下灌黃精圃。
北宋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蘇軾被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廣東惠州市)安置; 十月二日到惠州貶所,十二月十二日游覽白水山佛跡巖,作了此詩。白水山有湯泉和九龍潭,山頂有佛跡巖,位于惠州西北約十八公里處,屬羅浮山支脈。羅浮山為我國名山之一,大小山峰四百余,海拔一千二百余米,由羅山與浮山組成,方圓百余公里,景色奇秀幽深,為道家勝地。蘇軾《記游白水巖》云: “紹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山佛跡院。浴于湯池(溫泉),熱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關于羅浮山和佛跡巖的來歷,在民間有種種傳說。這引起了詩人的興趣,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遂寫下了一篇傳世的杰作。
在遙遠古老的年代里,海上的蓬萊仙山忽然失去一段,飛來與惠州的羅山靠近。詩的起筆便進入神話世界,充滿神奇色彩。飛來的山峰在水上浮著,猶若大鵬伏蹲,氣度非凡。它的山脈延伸若大鵬垂天之翼,與原來的羅山碰接,引起巨大的震蕩,峰巒動搖不定。當地的神工們急忙操作鼓風爐,將巖石融化為石漿來補綴兩山間的縫隙,使它們牢固地連接。詩人善于布勢,概括了羅浮山整體形成的過程,以下便分寫羅浮勝景白水山和佛跡巖,轉入本題。白水山的山泉由山頂蜿蜒向下奔流,水呈乳白色。詩人想象這必定是兩山將合之時,許多縫隙中流出的乳白石漿。它有如美酒一樣醇美甘冽,當時天帝滿觴酌飲,并將余瀝分賜土地小神。土神一飲而醉,峰巒澗谷盡都歡呼鼓舞。這巧妙地描寫并贊美了白水山。山上的佛跡就更神奇了。山上確有數十個巨人足跡,散亂在巖石之間,深的有二寸許。詩人以為,當神工們融化石漿補綴兩山,石漿尚未凝固時,佛祖前來觀賞,在巖上邁動小步疾走,于是留下散亂的足印。遠古的巨人汪罔氏,也來踏著佛祖的足跡走動。這位巨人的足比起佛祖的小多了,足踏下去還蓋不住佛祖的足大拇指。我們可以想象這佛跡有多大! 以上的描述都屬神話傳說。作者以“青蓮雖不見,千古落花雨”,承上啟下,使詩筆轉向現實景物。據佛家傳說: 佛祖說法,感動天神,諸天雨各色香花,于天空中繽紛亂墜。佛祖的蓮臺固然不能想見,然而白水從佛跡巖上奔下,水珠四濺,很象繽紛的天花亂墜了。白水自山頂歷經九折九潭,突兀奔瀉,猶如萬馬飛騰、雷輥電閃,大有楚霸王力戰章邯秦軍的聲勢。最下的潭水碧綠,深不可測。這里被淹死的人從未浮上來,尸體無處尋覓。所以蘇軾猜想: 此潭可能與水神的宮殿相連,神秘而不可知,以致“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這是蘇詩名句。宋代蜀人唐庚說:“東坡詩敘事言簡而意盡。……言‘渴’則知虎飲水而招災,言‘饑’則蛟食其肉矣。” (《唐子西文錄》)
以上二十八句詩為一段,其中先總寫羅浮山,后分寫白水山與佛跡巖,層次分明而又互相勾連為一體。作者善于引入神話,富于夸張,將自然物寫得神態生動而具有個性,將一切景物都染上神奇色彩,展示了瑰麗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想象。所以清代學者紀昀認為這一段詩“奇氣坌涌,無一語不警拔”,“入得天然,純乎化境” (《蘇文忠公詩集》卷三十八)。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述自然景物后,第二段展開了主體抒情。
既然這里的山水神奇驚險,令人駭異,而作者在抒情時卻用了輕松活潑的戲筆,使詩的氛圍發生變化,突出了東坡先生處逆為順、與險惡環境戰斗的精神。詩人說他是醉后來到此地,在潭邊濯足,有意戲侮一切神奇、宏偉、森駭的東西,意態傲然。這似乎激起了山神鬼怪的憤怒,頓時回風卷起水珠有如飛雹或強弩,撲打過來。東坡先生泰然地勸告神鬼們莫要以惡作劇來報復,因為他已是朝廷遷謫的罪人,只有一條微命,無所畏懼了,所以應該兩相修好。他還表示很喜愛此地,將有終焉之意,希望神鬼們能諒解并給以方便:使白水變成春酒,相互飲樂; 用山上的蔥蘢之竹連接起來制成水槽, 引水灌溉藥圃。 黃精又名黃芝、救窮草、野生姜,多年生草本。道家以為它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則身輕延年。蘇軾準備種植黃精以養生益壽,對付逆境。后來,他果然在嶺海度過了艱難歲月,終于北歸了。這首詩是在蘇軾遭受第二次重大政治打擊、身為罪人之時作的。詩有神奇壯麗的景色,變幻莫測的章法,自然奔放的氣勢、浪漫主義的想象,充滿奇情壯采,使人讀之動魄驚心,表現了詩人樂觀放達的人生態度,毫無衰憊之氣。這首詩是宋代山水詩的奇氣兀傲之作,洋溢其中的這種樂觀曠達的“東坡精神”,會給處于逆境的人們以力量的。
上一篇:杜甫《白帝》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