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鐘來因
朝發廣莫門, 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 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 俯仰御飛軒。
據鞍長嘆息, 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 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 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 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 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 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 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 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 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 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 夫子故有窮。
惟昔李騫期, 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 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 重陳令心傷。
劉琨
劉琨《扶風歌》,原有九首。“扶風”,郡名,治所在今陜西涇陽。劉琨借用樂府古題,創作《扶風歌》九首,今存此首。《樂府詩集》載此詩,每四句為一解,凡九解。此詩作于永嘉元年(307),作者時年三十七歲,剛被朝廷任命“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晉書》本傳)劉琨要從洛陽北上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而黃河以北,許多地區已被匈奴、羯、氐等民族所統治,北中國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北上途中,劉琨向朝廷報告了所目睹的現狀:“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于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群胡數萬,周幣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劉琨招募千余人,“轉斗至晉陽。府寺焚毀,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晉書·劉琨傳》,為我們留下了劉琨創作《扶風歌》最珍貴的史料,提供了理解《扶風歌》的關鍵。這位愛國志士自洛陽赴晉陽,前進的路上鋪滿了白骨、荊棘,隨時隨地都要消滅入侵的敵人,以及土匪寇盜。而朝廷忙于內亂,熱衷爭權,根本無心抗敵,對劉琨也不會有多大的支持。這位“振威將軍”面對內憂外患,面對北中國破敗的江山,寫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史詩式的《扶風歌》。
前四句寫出了詩人帶兵行軍的去向,早晨從洛陽北門廣莫門出發,要去丹水山(今山西高平)。“朝發”“暮宿”,是樂府詩常用句式,并非實寫,這里更主要的是表示詩人的英勇氣概。故接以“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二句。“繁弱”是大弓名;“龍淵”是寶劍名。左手拉弓,右手揮劍,顯示了詩人披荊斬棘的不凡氣概。“顧瞻”下四句,是說詩人走出洛陽廣莫門,四望宮闕,自己駕著奔馳如飛的車子,在車上俯仰上下,有一種冷寞、孤獨之感。肩負重任的詩人,想到前去并州的重任,見朝廷如此毫無生氣,不禁“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系馬”下四句,寫劉琨的軍隊在丹水山系馬于長松,卸鞍于高山,但聞北風烈烈,澗水泠泠。“白骨蔽地”的北方,艱難的行軍,劉琨軍中,上下都有一種悲憤壯烈的心懷。“揮手”下四句,詩人的思緒又回到初離京城洛陽時的情景:踏上征途,揮手與京城告辭,朝廷如此無能,弄得民不聊生,使自己這次上任只覺前途茫茫,于是悲傷哽咽,壓抑得無語凝咽。連浮云、歸鳥也為詩人傷心,凝聚盤旋不忍離去。“去家”下四句,仍然抒寫自己的悲憤:離家越遠,存亡難卜,詩人在偏僻的深林中慷慨高歌,抱膝長嘆,獨自凄愴。“摧藏”,即“凄愴”之音轉。“麋鹿”下四句極寫沿途的荒涼與窘困。“資”,財貨,盤纏,也包括作戰急需的物資;由于西晉末年的朝廷腐敗,劉琨奉命于艱難之際,得不到朝廷有力的支持,故“資糧既乏盡”,士兵光憑“薇蕨”(野菜),這怎能打仗呢?但是,以收復失地,安撫流民為己任的劉琨,并未被巨大的困難嚇倒,相反“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劉琨挽住馬韁,命令隨從徒侶,振足精神,重新啟程,在羊腸絕壁、布滿荊棘和白骨的路上高歌吟嘯,勇敢前進!“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劉琨自比在陳蔡絕糧、處于窘境的孔丘(見《論語·衛靈公》),認為自己的“君子”之道衰微不行,故遭遇到這樣的困厄。“惟昔李騫期”等四句,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陵的典故。李陵帶五千兵,遇匈奴八萬兵。李陵苦戰八日,兵糧俱盡,只能投降匈奴,最后連母親、妻子、兒子都被漢武帝下令殺了。“騫”,通“愆”。“李騫期”,指李陵過期不歸漢朝。他原本想暫時投降,“寄在匈奴庭”。可是“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劉琨之所以采用司馬遷《報任安書》認為李陵忠信獲罪的說法,隱含著他對自己前途的深深憂慮:這次北上并州晉陽,兵糧俱缺,困難重重,如何守衛好這片疆土?誠如他在給皇帝表中所說:“臣伏思此州雖云邊朔,實邇皇畿,南通河內,東連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強虜,是勁弓良馬勇士精銳之所出也。”(《晉書》本傳)劉琨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驅使他勇敢北上。但此行分明象當年李陵孤軍深入北塞一樣,兇多吉少,他為能否守住并州絞盡腦汁,所以想起了歷史上的悲劇角色李陵。最后四句,詩人強忍悲痛,想結束這支《扶風歌》,覺得“此曲悲且長”。“棄置”此曲,丟它在一邊,不再重述眼前的一切,因為“重陳令心傷”!從《晉書》本傳看,劉琨經歷了千難萬險,最后還是勝利到達了晉陽,打擊了敵人,安撫了流民。但最終因“屈于力弱,泣血尸立,撫慰傷痍”,只有“招集亡散”的力量,而無進攻的優勢。《扶風歌》中詩人所憂慮的事,此后被現實一一應驗。但是整首《扶風歌》出色描繪了北征途中山河蕭條、國貧民窮的現實,抒發了劉琨勇于知難而上、愿為守邊獻身的愛國情懷,也深刻地揭露了朝廷腐敗給愛國志士帶來的巨大的悲憤。《扶風歌》雖既“悲且長”,但句句撼人肺腑,激勵后人要象劉琨一樣,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天大的困難面前,也要“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扶風歌》豪邁悲壯,凄戾清拔。全詩從頭至尾,都彌漫悲涼的情調:前有“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中有“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結尾有“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這就是鐘嶸《詩品》所說劉琨“善為凄戾之詞”。但詩中的眼淚、嘆息、凄愴,是一位志士英雄為崇高目的而為之,故《詩品》又說劉琨“自有清拔之氣”。因而給人悲壯、剛健、向上的美感享受。其次,全詩把敘事抒情結合得很好。特別是“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這些借景抒情句,極具魅力。第三,全詩三十六句,樸素簡煉,很少用典;平仄轉韻,自然流暢。
上一篇:唐圭璋 潘君昭《揚州慢》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明]徐石麒《拂霓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