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平正渾逸,無鍛琢痕,此種題六朝人最擅場。大歷以前猶仿佛近之,后人難再措手矣。
【校記】
1.峽,《全唐詩》卷二四九一作“峽”。
【箋釋】
[巫峽] 長江三峽之一。一稱大峽。西起四川省巫山縣大溪,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因巫山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楊炯《巫峽》:“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巴東,《舊唐書》卷三九《地理志》:“巴東,開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巴東縣。”又“巴東,漢巫縣,地屬南郡。周置樂鄉縣,隋改為巴東縣。”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東三月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神女館] 即神女廟。《大清一統志》卷三〇三“夔州府”:“神女廟,在巫山縣東。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于高唐,夢與神遇,遂為置觀于巫山之南,號為朝云。’《吳船錄》:‘自巫峽三十五里至神女廟,廟中石刻引《墉城記》,瑤姬西王母之女,稱云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祀。’《元一統志》:神女廟,唐儀鳳元年置,宋宣和四年改曰凝真觀,紹興二十年封妙用真人。《縣志》:在此縣東三十里十二峰前,飛鳳峰之麓。”又,宋陸游《入蜀記》卷六:“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杜甫《遣愁》:“江通神女館,地隔望鄉臺。”
[楚王宮] 楚王之宮。在四川省巫山縣西陽臺古城內。相傳襄王所游之地。李白《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宮。”
[清猿] 即“猿鳴三聲淚沾裳”。 九秋,指秋天。《北堂書鈔》卷一五四:“九秋,《陰陽五行歷》云:一時為三月,一月為一秋,三月為三秋。又,一月為三秋,故三月有九秋之名也。”晉張協《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飆。”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杜甫《雕賦》:“當九秋之凄清,見一鶚之直上。”
【輯評】
《云溪友議·巫詠難》:秭歸縣繁知一,聞白樂天將過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塘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白公睹題處悵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過,悉去千余首詩,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而人造次不合為之。”沈佺期詩曰:“巫山高不極,合沓奇狀新。暗谷疑風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為問陽臺客,應知入夢人。”王無競詩曰:“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云無處所,臺館曉蒼蒼。”李端詩曰:“巫山十二重,皆在碧虛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渡水,樹色暮邊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見楚宮。”皇甫冉詩曰:“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白公但吟四篇,與繁生同濟,竟而不為。
《對床夜語》卷五:羅隱《隴頭水》云:“借問隴頭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嗚咽聲,中有征人淚。”于濆云:“借問隴頭水,終年恨何事?深疑嗚咽聲,中有征人淚。”所賦同,造語同,未有議其非者。今人則豈無剽竊之疑。又如皇甫冉詩云:“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霄中。”李端云:“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同高唐望,清秋見楚宮。”句意亦同。
《瀛奎律髓》卷四方回評:此詩與杜審言、陳子昂詩法相似。馮班評:此詩非虛谷所解。次聯妙。何焯評:停勻包括。三、四就云雨上點化,正見事在有無疑信間,用意超妙。紀昀評:此亦名篇,然五句“異”字如何解?
《詩藪內編·近體上·五言》:初唐五言律,“獨有宦游人”第一;盛唐,“昔聞洞庭水”第一;中唐,“巫峽見巴東”第一。
《詩藪外編·唐下》:唐人每同賦一題,必推擅場,如錢起《送劉相公》、李端《與郭都尉》之類。今同賦多不傳,即擅場者未必佳也。若高適、岑參、杜甫同賦《慈恩寺》三古詩,賈至、王維、杜甫、岑參同賦《早朝》四七言律,宋之問、沈佺期、蘇颋同賦《昆明池》三排律,沈佺期、皇甫冉、李端、王無競題《巫山高》四五言律,皆才格相當,足可凌跨百代。就中更杰出者,則《慈恩》當推杜作,《早朝》必首王維,《昆明》之問為最,《巫山》皇甫尤工。
又:《巫山高》,唐人舊選四篇,當以皇甫冉為最。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一:終篇穩稱,可繼沈云卿作。
上一篇:《曾東游以詩寄之》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獨孤中丞筵陪餞韋君赴升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