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九首(其二)》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竹枝詞是巴、渝等地民歌中的一種,歌詠當地風物和男女相戀之情。顧況、白居易都有擬作。劉禹錫 《竹枝詞》 九首,前有序云:“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作為 《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 《竹枝》 九篇,俾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建平,古郡名,故治在今四川巫山縣,這里指夔州。詩中多提蜀地山川,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這里選的是第二首。
這首歌,是由一位自稱 “儂” 的山村姑娘唱出的。從全詩看,她與那個 “郎” 有過一段熱戀的歡樂,如今卻面臨失戀的憂愁,因而被眼前景觸發,就唱起來了。前兩句托物起興,興中有比。“山桃紅花”開 “滿” 山頭,著一 “滿” 字,給人以滿山紅焰,像烈火燃燒的熾烈感。這是眼前景,也是 “興”。但姑娘同時聯想到 “郎” 對她的愛情之火,也曾經燃燒得這般紅艷、這般熱烈。這又是 “比”。山頭紅桃盛開,山下春水奔流,山水相依相戀,構成多么明麗的美景。水依山流,特意用了一個 “拍” 字,用擬人化手法把水對山的愛撫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眼前景,是 “興”,同時也是 “比”。在前兩句中,“比” 的意味比較隱微,后兩句則由隱而顯,連用兩個 “似” 字,使“比” 義緊扣 “興” 義,吐露了姑娘的隱衷: 山頭的桃花好似 “郎意”,盛開之時多么令人陶醉,可是又多么容易 “衰” 落! 山下的春水日夜東流,好似 “儂” 失戀的 “愁” 緒,日夜縈心,永無盡期。
全詩設色明艷,寫景如繪,以比興兼用的手法融情入景,表現了女主人公由熱戀到失戀的復雜心態,充分發揮了 《竹枝》 民歌 “含思宛轉” 的特點。前兩句與后兩句各成對偶,而以第三句承第一句,以第四句承第二句,交叉回環,別成一格。
上一篇:柳宗元《童區寄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