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黃陵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邊,二女啼妝自儼然。
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
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鵑。
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這是一首詠史詩。黃陵廟,位于湖南湘陰縣洞庭湖畔。相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都嫁給舜,舜后來南巡狩,死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追隨到湘邊,赴水而死。古時當地人同情娥皇、女英的不幸遭遇,為她們修建了這座黃陵廟。這首詩通過對黃陵廟的憑吊,表現了雖經歲月的流逝,但娥皇、女英精誠與音容永存。
“小姑洲北浦云邊,二女啼妝自儼然”,上句交代了黃陵廟的具體位置,由于是遠眺的景象,故曰“浦云邊”,意即云水交接處。次句進而描寫進廟后所見二妃像的情形,但見二妃那啼哭的塑像依舊栩栩如生。首聯的描寫有如電影的鏡頭變化一般,自遠推近,二妃啼哭形象有如特寫鏡頭,使得詩句頓時產生了悲哀的氣氛。
“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次聯詩人又把視線轉向廟宇周圍,刻畫了因年代久遠,四周環(huán)境荒涼的景象。“廟”前著一“野”字,使得這種荒涼氣氛表露無遺,表明人們已經忘記了這里還有這么一座廟宇。“向江”,不僅表明黃陵廟的位置,也指出二妃是面向蒼梧,日夜悲啼。“春寂寂”點明時間是春天,本來春天是踏青的好時光,然而這里的景象卻是寂寞荒涼,人跡罕至,與明媚的春光形成強烈的反差。“古碑無字”是進一步交代這座廟宇年代的久遠,以致連石碑上的字跡都蝕剝得無法辨認了。這兩句描繪了廟宇周圍荒涼的景象,實也是詩人自己悵惘心態(tài)的流露。
“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鵑”,詩人把目光投向更遠處,描寫自己的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詩人在廟宇周圍徘徊流連,不覺已經夜暮降臨,月落西斜,江畔的香芷正寂寂地承受著晚風的吹拂,遠山在月光清輝灑照下,更顯得深杳幽冥,此刻傳來的杜鵑鳴叫聲愈覺得悲愴,聽來仿佛哭聲。在深杳的夜色中,詩人感嘆著娥皇、女英生前的哀苦,死后的寂寥,此刻又聞得一聲緊似一聲“行不得也哥哥”的悲啼,怎不叫人感到揪心呢?
“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感傷不已的詩人此時又徘徊到廟宇門前,望著二女的塑像,覺得她們仍在愁蹙著眉毛,向九疑山方向眺望,企盼著舜帝巡狩歸來。這一句照應了首聯中的“啼妝自儼然”。“猶似”、“儼然”,似乎都告訴人們二女是無時不刻都在默默地等待著。末句是以景作結,那如黛的九疑山有如一個不可逾越的屏障,阻隔在湘江的一側。“如黛”,用色用得極好,它給人以深沉、抑郁的感受,這不僅與全詩的基調是一致的,而且也折射出詩人此刻沉重的心情。“隔”字也用得十分耐人尋味,它仿佛告訴人們九疑山阻隔在那兒,二女與舜帝的相聚是不可能的了,那么這段令人悲傷的故事還要不停地流傳下去了。
這首詩在寫法上,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全詩的情景交融。詩歌從首聯至尾聯,幾乎全是在描寫詩人眼中所見的情景,但又幾乎每一句又都是在抒發(fā)著對娥皇、女英二妃深切的同情,這便是人們所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上一篇:羅隱《黃河》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崔顥《黃鶴樓》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