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澗底松》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諭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黃憲貧,牛衣寒賤貂嬋貴。
貂嬋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此詩下題“念寒雋也”,“寒雋”即寒俊,指出身于社會下層而有才能的知識分子。詩意取自左思《詠史》第二首: “郁郁澗底松……”安史之亂以后,均田制被破壞,莊園經濟日趨發展,貴族地主階層的世族日益擴張,出身于中小地主階層的寒族受到排擠,才俊之士難于進入仕途。有感于此,詩人寫了這首《澗底松》。
詩的首六句寫一棵高百尺大十圍的生長于“寒且卑”的澗底松樹。澗深山險從來沒有人來過,到老死也沒有丈量過。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此處借喻廟堂、朝廷。
接四句顧左右而言他,實則對“貴賤相懸”、“以賤廢人”發出指斥:“誰諭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兩句說黃憲空有才能卻使金張享受世祿,牛衣的寒賤哪能比貂嬋的高貴。兩者鮮明對比,恰見出世族與庶族即大地主階層與中小地主階層出身的讀書人的不公正待遇。從而嚴正地指斥: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進而以珊瑚和白榆強調論證了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首“言志”之作,為“寒雋”者立言,反映出他們不能施展政治抱負,往往受到壓抑和排擠。他們進入仕途后,因為原來對民間疾苦有一定了解,故能反映一些民情做點有益的事情。所以這首詩在當時有典型性,在以后長期的封建社會也頗足引以為鑒,本是一首說理詩(或稱議論詩),但并不枯燥乏味,關鍵是幾乎全篇用比,寫來娓娓動人,直不覺其在議論了! “議論須帶情韻以行” (《說詩晬語》),正此之謂也,所以它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
上一篇:皇甫松《浪淘沙(二首選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