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蟬》原文|注釋|賞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①,故園蕪已平②。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 釋
①梗猶泛: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戰國策·齊策》:桃梗(桃木人)謂土偶人(泥人)曰:“子(你),西岸之土也,挺(塑起)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周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②故園蕪已平:陶淵明《歸去來辭》:“田園將蕪胡不歸。”
·導讀入境
這首詠蟬詩,詩人首先從蟬鳴寫起。蟬棲身高樹,只能吸風飲露,本來就難以吃飽,蟬因吃不飽而發出不平的鳴叫。然而這聲聲鳴叫是白費徒勞的,不能使它擺脫困境。詩人是在以蟬喻自己的清高,而“難飽”、“恨費聲”又恰與詩人的身世之感相合。
接下去詩人又因蟬鳴而發感慨:蟬的鳴叫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蟬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蟬的凄涼遭遇又何嘗不暗示著作者的有才卻遭冷遇、郁郁不得志的不幸遭遇呢?
再接下去詩人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自己做個小官且在各地輾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我更加思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田園已荒蕪,田地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連成了一片。
結尾時詩人又對蟬而語:多勞你用你的形象向我做的警示,其實我與你又何嘗不一樣呢? 我家境貧寒,常年不得溫飽啊!
·賞 析
本詩通過對蟬的歌詠,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詩人因遭當權者冷遇而產生的不平與感慨。
一般詠物詩模式,或通篇詠物,作者全然物外,將自己的感懷寄寓物中,如陸游《卜算子·詠梅》、于謙《石灰吟》等等,或于詩中先詠物而后抒懷,“卒章而顯志”,如元稹《菊花》等。而李商隱此詩結構獨特,是先詠蟬,蟬中已寄情;再慨嘆自身,蟬與我相映;而后又以與蟬對話作結。由此,蟬與我情感、身世已融成一片。這大概與李商隱詩歌空間多跳躍,喜憑意識組接之特色不無關聯。此手法與今天說的“意識流”很相似。如此結構,使蟬與作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寓意更為深刻而鮮明,抒情意味也更為濃厚。
作為詠物詩,本詩有時緊緊抓住蟬的居高、鳴唱等特性作文章,可有時作者筆下的蟬又不像蟬了,正可見出詩中無理得妙。如蟬本無所謂“難飽”和“恨”,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之碧也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偏偏于蟬的“居高食潔”而感受到蟬的“難飽”和“恨”,又偏偏責怪樹對蟬凄鳴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因為作者于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遭遇。這種若即若離的詠物,其實為詠物詩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這首詠蟬詩,詩人正是通過寫蟬來寫自己,比興手法運用得體,抒情意味濃厚,為情而造文,是一篇詠物詩的上乘之作。值得我們學習鑒賞。
·思考題
1.這首詠蟬詩,詩人是怎樣抓住蟬的特點來抒發感情的?
2.此詩是一首詠物詩,在詠物的基礎上,來抒發感情,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試分析詩人是怎樣將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的。
上一篇:黃巢《題菊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落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