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何處江村有笛聲,聲聲盡是迎郎曲。
竹郎廟,神廟名,在今四川榮縣,古時西南少數(shù)民族祀神之處。據(jù)《蜀志》載:“邑東榮川,即古遁水河岸有竹王祠,蓋以祀夜郎王者。”又《蜀記》:“昔有女人于溪浣紗,有大竹流水上,觸之有孕,后生一子,自立為王,以竹為姓。漢武使唐蒙伐牂牁,斬竹王。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歲必祀之,不爾為人患。”
詩始寫竹郎廟前古木參天,一片濃蔭覆蓋的景象。詩人不言它物,唯寫古木,涵量極大既暗示了竹郎廟的久遠,又反映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竹王的景仰膜拜之情。那古木挺拔的形象,威嚴的氣勢,似象征著竹王不朽的英靈。詩人在這里耽玩很久,直至夕陽西下,本來十分好看的山色,在夕陽映照下更顯得深遠幽濃。“山更綠”,正是盛春時節(jié),詩人面對著竹郎廟前的濃密春色,自然聯(lián)想到浣紗女子觸竹懷孕之傳說,不免激發(fā)懷春之情,此時,她正是青春妙齡,憑著她的“文采風流”,自信可以獲得美滿的婚姻幸福,故對愛情的追求顯得熱烈執(zhí)著。可是作為一代名妓,在與達官名士的廠泛結(jié)交中,卻又未遇知音,心情又不免有點沉郁。故鐘惺曰:“‘更綠’二字,在沉沉中想象出來,不必映帶古木,已復深杳。語氣一直說下,愈緩愈悲。”(《名媛詩歸》)
詩人醉心于山色時,忽地聽見從江村傳來的笛聲。但用“何處”發(fā)問,一是說明笛聲來自遠方,故不能確指,二是適合她此時地處陌生的游客身份,三是變換詞語,令人深思。這悠揚婉轉(zhuǎn)的笛聲,聲聲傳入耳中,觸動情思,引起聯(lián)想:“聲聲盡是迎郎曲”。此句妙語雙關(guān),“迎郎曲”,本是迎竹郎神之曲;然而在詩人的耳里心里卻化為“迎情郎”之曲了。況是“聲聲”、“盡是”,其如醉如癡之情態(tài)可以想見。詩人寫的是眼前景,抒的是胸中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語意關(guān)聯(lián),毫無牽強附會之病。從詩人此時對愛情的熾烈看,可判斷此詩為詩人退隱浣花溪后不久的作品,因不像后來在《謁巫山廟》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傷感沮喪:“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斗畫眉長”,更不似晚年發(fā)出的:“老大不能收拾得”,“芙蓉空老蜀江花”的絕望心聲。
此詩本是一首寫景詩,詩人卻借題發(fā)揮,巧妙地使之變成抒寫她此時此地獨特情懷的佳作,它情意幽微而語出自然,故極為后代文人所贊賞。紀昀曰:“薛濤《送友》、《題竹郎廟》詩,為向來傳頌。”(《紀河間詩話》)
上一篇:薛濤《送友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東方虬《昭君怨三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