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唐德宗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805),重用王叔文等實行改革,僅五個月即遭受殘酷的鎮(zhèn)壓。王叔文、王伾被貶往外地;革新派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韋執(zhí)誼分別貶為遠州司馬。第二年又殺害王叔文,逼死王伾;對八司馬的迫害也有增無已,凌準、韋執(zhí)誼都死于任所。整整過了10年,即憲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五人(程異先被起用)才奉詔進京。不料又被貶往更荒涼的邊遠州郡;韓泰為漳州(治所在今福建漳州市)刺史,韓曄為汀州(治所在今福建長汀縣)刺史,陳諫為封州(治所在今廣東封川縣)刺史,劉禹錫為連州(治所在今廣東連縣)刺史,柳宗元為柳州刺史(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境內(nèi))刺史。這首七律,是柳宗元初到柳州時寫寄四位難友、即詩題中所說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唐人作詩很講究《制題》,讀這個題,已有傷高懷遠之意。
首聯(lián)以深廣的情景、遼闊的意境統(tǒng)攝詩題,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面。起句中的“接”字極傳神。“高樓接大荒”,則樓上人的視野由近而遠,望極茫茫海天,而“愁思”也隨之彌漫于茫茫海天。“寄漳、汀、封、連四州”之意,已洋溢紙上。“大荒”、“茫茫”、“海天”,從內(nèi)涵到音響,都與“愁思”交融互感,具有扣人心扉的藝術(shù)魅力。
第二聯(lián)寫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致。就細致地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但仔細品味,“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子《離騷》有云: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襯薜荔”正象征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所見必廣,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芙蓉”與“薜荔”在暴風雨中的遭遇觸動了心靈的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飐 ”而曰“亂”,“侵”而曰“斜”,客觀事物已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于“風”,而“驚風”仍要“亂飐”; “薜荔”覆“墻”,“雨”本難“侵”,而“密雨”偏來“斜侵”。這怎不使詩人俯仰身世,產(chǎn)生聯(lián)想,“愁思”彌漫于茫茫海天?在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然而辨味者自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第三聯(lián)寫遠景。上下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對仗極工,可稱“工對”。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后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有“流水對”的優(yōu)點。
第三聯(lián)寫望而不見,兼含山嶺重疊、江流紆曲,互訪不易,音信難通的意思,第四聯(lián)自然歸結(jié)到“音書滯一鄉(xiāng)”。但如此收束,則文情較淺,文氣較直,缺余韻余味,故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zhuǎn),才歸結(jié)到“音書滯一鄉(xiāng)”,便收到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大荒”照應(yīng),又統(tǒng)攝題中的“漳、汀、封、連四州”及作者所在的柳州。一同被貶于“大荒”“文身”之地,已夠痛心,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留滯于各自的貶地而無法寄達。讀詩至此,余韻裊裊,余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中傳出。
上一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登樓》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