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將書云霞片,直至清明巔。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回旋。驟書云霮, 洗硯山晴鮮。忽怒畫蛇虺, 噴然生風煙。江人愿停筆,驚浪恐傾船。
詩題是孟郊送一位善于草書的和尚回廬山去,但這不是送行詩,全詩的內容都是贊美和形容獻上人的草書藝術的。
發端兩句連用兩個“狂”字, 說明這位獻上人不是“酒狂”而是“書狂”, 并且用“狂筆自通天”這樣極度夸張的語言來強調他草書藝術的精湛,草書成就之巨大。這兩句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是全詩的總冒。
總贊以后,進入具體描寫,詩人按照“行為——形象——效果”的順序,對獻上人的草書藝術進行兩度渲染。
“將書云霞片,直至清明巔。”是第一次行為描寫。獻上人是出家人,如孤云野鶴,去留無蹤;現在要回到廬山巔頂寺廟中去練他的草書去了。廬山巔頂清明而高朗,云霞飛繞,上人伸手即可采得,這云霞不正是他練習草書的好材料么? (這兩句是倒置句,按順序應為“直至清明巔,將書云霞片”。)古代紙張很貴,古人為了節約,有收集樹葉來練書法的。現在詩人居然設想和尚用云霞片來練書法,真是想入非非了。但又是無理合情的。用云霞片作為練習草書的材料,既能顯示這位廬山高僧的不同凡俗,又暗示其草書藝術的精湛,因為古人贊美書法有“霞飛滿紙”的說法,現在則更進一步,簡直是“飛書于云霞”了。而且這樣寫,跟上文“狂筆自通天”的夸張句取得了聯想上的統一性。
“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兩句,是對獻上人草書形象的第一次具體模寫。象從手中突然飛出的黑色閃電,象從天外直瀉而下的黑色飛瀑。這兩個比喻準確極了,也生動極了,獻上人草字的活潑飛動、夭矯變化姿態,立刻好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了。不僅如此,而詩人贊美之情也充溢在字里行間。
“萬物隨指顧,三光為回旋”則是詩人對獻上人草書效果的第一次描寫與贊揚。“萬物隨指顧”是說他寫字時得心應手,和尚隨手揮弄,在指顧之間(即頃刻之間),模寫萬物的草字便出來了。“三光為回旋”意思是說,當這些草字一旦形成,天上日、月、星辰發出的光輝都圍繞它在旋轉,而不忍離去。這一驚人的想象和夸張,更是把獻上人草書藝術的效果寫足了。
詩如果到此為止,本也可以了。但詩人意猶未止,情猶未足,于是,又作了二度濃筆渲染。
“驟書云霮,洗硯山晴鮮”,意思是說,當和尚奮筆疾書時,廬山上的云霧便顯得更加幽深暗昧;而當和尚洗硯停書時,則廬山上烏云頓時一掃而空,顯得特別地新鮮和晴朗!這是多么出色的驚人之筆!它極度夸張也極其真切地再次描寫了獻上人的書法行為。第一次設想和尚采下云霞當紙片用,第二次設想云霞為之聚散和變色,聯想既有連貫性、統一性,又有發展和變化。
“忽怒畫蛇虺,噴然生風煙”,意思是說,獻上人突然發起怒來,筆下畫出無數條毒蛇,毒蛇嘴里又噴出一股股濃煙。第一次以“黑電”和“玄泉”來形容草字的靈動活潑、夭矯變化,僅使人產生驚奇之感;第二次以“蛇虺”和“風煙”來形容草字的奇形異態、鬼譎險怪,簡直要使人產生恐怖之感了。通過濃淡深淺不同的兩次渲染,幾乎把獻上人的草字描寫得從紙面上飛起來!
最后,以“江人愿停筆,驚浪恐傾船”兩句第二次渲染和尚草書的藝術效果之強烈,并趁勢將全詩收住,作為全詩的結束,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余地。江上行船的人希望和尚趕快停筆不要再寫了,因為他筆底所形成的驚濤駭浪恐怕會把船只顛翻!真是鑿空亂道,形象詭奇,怪語驚人!然而,這樣的“亂道”,這樣的“怪語”,又是多么有味,多么符合藝術的辯證法啊!
上一篇:《送梁六自洞庭山·張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韓伯高僉憲浙西·虞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