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水西大磚塔》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安徽省涇縣城西1公里處的水西山上,故名。又稱水西塔,涇川橫流水西山下,此景古為涇縣“八景”之首。這里山林深邃,瀕溪臨壑,原是唐代佛教勝地。塔原筑于水西寺內(nèi),今寺已圮,古塔風(fēng)采依然雄偉壯觀,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建于北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年—1110年),故又稱崇寧塔、大觀塔。水西塔為樓閣式磚石結(jié)構(gòu),七層八角。塔第二層至第七層,內(nèi)外壁鑲嵌刻石36方,均為宋代遺物,其中有宋政和五年(1115年)“南堂居士”包整等人長篇石刻,《涇縣志·金石》篇評說:“語雖鄙俚,然較之北魏龍門,唐岱岳觀造像諸碑大略相等”。詩人李白漫游皖南,對此景物極為贊賞。“天宮水西寺,云錦照東部;清湍鳴洄溪,綠竹繞飛閣。”這里臨泉傍壑,別有幽境。
〔古詩文賞析〕 念昔游三首(其三) 唐·杜牧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水回巖樓閣風(fēng)。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煙雨中。
水西寺,寺中“凡十四院,其最勝者曰華巖院,橫跨兩山,廊廡皆閣道,泉流其下。”李白曾到此游覽,并題有《游水西簡鄭明府》一詩。杜牧此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此題詩一事。李白詩中云:“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fēng)日瀟灑,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一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煉為“古木回巖樓閣風(fēng)”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筑,用閣道相連,四周皆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fēng)習(xí)習(xí),多么美妙的風(fēng)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懷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種場面:在濛濛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一帶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詩二、四句還寫景既雄俊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是完全沉醉這如畫的山景里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致來蕩滌自己胸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
(唐永清)
〔現(xiàn)代散文〕 三百里涇川,佳境如許,而座落在涇水之西白云山上的水西大觀塔,則以其雄壯、凝重和悠久,成為縣城近郊著名的游覽名勝景點。
從整潔而秀麗的涇縣城出發(fā),跨過清澈碧透的青弋江,沿涇縣至云嶺的柏油路行進,約1公里,便到了白云山。
白云山麓蔥蘢郁秀,蒼松翠柏遍布,茂林修竹叢生,古木參天誘人,可謂秀色可餐。而與之相伴的山澗清泉和百鳥音囀,如詩如樂,更增添了令人陶醉的氣氛。那黃墻黑瓦的著名佛寺黃檗道場寶勝寺,又給這旖旎的山崗添上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寶勝寺建寺久遠(yuǎn),據(jù)《輿地紀(jì)勝》載,南齊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就有凌巖寺佛廟,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復(fù)建稱天宮水西寺,之后時毀時建,今存系明代建筑。在這座明代寺院右邊和左側(cè),大觀塔和其相互映襯的小方塔,如一對山神被蔥翠的樹木環(huán)合,壯觀古樸,依然幽幽地屹立在白云山上,譜寫著永遠(yuǎn)不絕的歷史篇章。大觀塔底層直徑11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每層塔檐排出較短,層與層之間的轉(zhuǎn)角處砌成圓磚柱,而檐下凸出的斗拱和出檐,錯落有致,形成工整的構(gòu)圖,可謂別具匠心。在磚塔的底層之外的其它六層,其里外磚身上都鑲嵌有宋代文人的題記刻石,遺墨多達百余,不僅給這座古塔以極高的觀賞價值,更使它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
(潘家棟)
上一篇:詠《武漢·民族藝術(shù)宮》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孝感·漢川汈汊湖風(fēng)景區(qū)》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