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李白作別詩,頗喜以自然景狀為襯托,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也不例外。這種寫法的好處,就在于它不僅把別離之情具體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還通過意象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寄托的形象美。
這首《送友人》景色如畫。這是此詩給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邊,青山橫臥,白水似練,這是送別的地點,是整體視野中一個完全的畫面,純客觀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見情感色彩。下面五、六兩句,浮云飄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說是送別時的環境,與一、二兩句相合。這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最淺層次印象。
三、四兩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這就替上述畫面點題,也即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別”而“萬里”,極大的反差,這是把極短促強烈的別情引向極深遠極悠長。與此相應的是七、八兩句: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狀寫不忍長別、眷戀難舍之情。如果說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別的畫面,那么這幾句貫穿其間,抒寫別意,則是畫面內在的連接線,使其由直接的觀感進而深入到情緒的體驗了。唐人創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為內在感受與外在物象具有審美意義的結合,于詩中往往含有“興”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詩首兩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為送別的特定環境,其實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觀送別詞中也有“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這兩句原脫胎于古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思君如落日,無有暫還時”(陳后主《樂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僅是當時的景象,其本身也是遠別相思的寄托物,何況它還有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作用。正是這種表現手法,使李白之別情,顯得明顯而又含蓄,具體卻又深遠無窮。
送別詩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卻不一定能成為好詩。李白此詩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別之情與自然之景相結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為情,因而自然雋永。
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蘇、李贈言多唏噓語而無蹶蹙聲,知古人之意在不盡矣,太白猶不失斯旨。(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送別·高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友人入蜀·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