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為盩厔縣尉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垅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諷諭詩,按題下自注,作于憲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詩人時年三十五、六歲。當時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濟”,很想為人民作點好事。縣尉在封建統治機構中是最低級的官吏,和人民群眾有較多的接觸。他耳聞目睹社會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對他們深懷同情,于是,就把所見所聞如實地寫下來,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統治者的注意。這首詩是他以后創作的一系列新樂府詩的先聲。
這首詩敘事明白,層次清楚,語言通俗、流暢,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詩的前半部分寫農村麥收時節的繁忙情景。一開頭讀者即感染到一種緊張的氣氛: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壯年農民都到南岡收麥子去了,留下的婦女與小孩也不得閑,忙完家務,立即匆匆忙忙送飯、送水到田頭。農民們背上烈日烘烤,腳下暑氣蒸迫,精疲力盡了,還是拚命勞作。他們不是不知熱、不知累,為了趕快把麥子收割完畢,“但惜夏日長”,還希望這炎熱的夏日能更長一點呢!農民這種反常的心理與《賣炭翁》中所寫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心理頗相似。這一段敘寫,不僅展現了我國古代農民勤勞而純樸的本色,同時又充分地揭示了他們勞動的艱苦。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著力刻劃一個在地里拾麥穗的貧婦人的形象。就象電影里的特寫鏡頭,詩人通過她進一步揭示了封建社會里農民的悲慘境遇。貧婦人一面拾麥穗,一面向人們訴說:我家里收割來的麥子全已交了稅,因而不得不拾麥穗來“充饑腸”。這里前后寫的似乎是兩回事,是兩類不同的人,其實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麥者,那么今天的刈麥者不也很可能變成明天的拾穗者嗎?當時,唐王朝的統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趨腐敗,地方藩鎮跋扈,到處戰亂不休,對人民的壓榨有增無減,廣大農民的生活已陷入極度貧困的境地。這個拾麥穗的貧婦人與皮日休《橡媼嘆》中的拾橡媼一樣,以個別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詩人耳聞目睹了這悲慘的事實,心靈震顫了。他反躬自問,農民終年辛勤勞動不得一飽,我有何功德,每年卻可以獲得三百石(擔)米的俸祿,到了年底,家里還有余糧?按唐制,從九品官月俸為三十石米,縣尉的官階為將仕郎,級別從九品下,因而一年約可得三百石米。詩人通過自己和農民生活的對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個“民胞物與”的詩人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首詩是詩人較早的一首諷喻詩。元和二年冬,他調回長安,次年被任命為左拾遺。由于接觸的社會面更廣,看到的時弊更多,他的諷喻詩創作便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時,他有意識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為宗旨,寫作了大量《新樂府》。在貞元、元和之際,他還寫了十首《秦中吟》。這些詩大膽地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矛頭對準各種邪惡的勢力,涉及到統治集團中各階層的人物,其中有“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貢“羨余物”以求飛黃騰達的地方上的貪官;有吃飽喝足不顧百姓受災的內臣(宦官),也有專事吃喝玩樂,以相當于“十戶中人賦”去買“一叢深色花”的王孫公子,等等。這些詩大多有事實根據,針對性強,有所為而發,因而頗得罪了一些人。詩人在《與元九書》中說:“聞仆《賀雨》詩,眾口藉藉,以為非宜矣。聞仆《哭孔戡》詩,眾面脈脈,盡不悅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但是,也正因為這些詩提出了許多帶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在當時就得到廣泛傳播,甚至流傳到國外,為人民所喜愛。
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抒情與敘事融為一體。作者的心完全與農民貼在一起,敘事中蘊含著深摯的感情,如“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這“聞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嗎?正因為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強烈地震動讀者的心弦。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本詩的成功之處。《觀刈麥》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諷喻詩中的杰作。
上一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并序·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獵·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