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妃子黛玉·詠菊(第三十八回)
【原文】
無賴詩魔昏曉侵①,繞籬欹石自沉音②。
毫端蘊(yùn)秀臨霜寫③,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④,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后⑤,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⑥。
【注解】
①無賴:百無聊賴,無法可想。詩魔:詩歌創(chuàng)作沖動所帶來的不得安寧的心情。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說成是魔,宣揚(yáng)修心養(yǎng)性用以降魔。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jǐn)_。
②欹:此處同“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③毫端:筆端。蘊(yùn)秀:藏著靈秀。臨霜寫:對菊吟詠。臨,即臨摹。霜,指代菊。寫,描繪。這里說吟詠。
④素怨:即秋怨。
⑤一從:自從。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符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曾做過八十多天彭澤縣令,所以稱陶令。他喜歡菊,寫了不少與菊有關(guān)的詩文。評章:鑒賞,議論。亦借說吟詠。
⑥高風(fēng):高尚的品格。
【背景】
黛玉“魁奪菊花詩”,她的三首詠菊詩是十二首詠菊詩之冠,而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評為第一。
【賞析】
“毫端蘊(yùn)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詩美,合諸美于兩句詩中,構(gòu)思新穎,造句巧妙,確實(shí)是精彩的詠菊詩句。“滿紙自憐題素怨”,寫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狀;“片言誰解訴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懷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悶。最后把同菊花關(guān)系最深的詩人陶淵明拉出來,歌詠菊花的亮節(jié)高風(fēng),也把自己高潔的品格暗示出來了。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中指出:林黛玉所寫的三首詩被評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為了表現(xiàn)她的詩才出眾,為什么在前面詠白海棠時(shí)要讓湘云“壓倒群芳”,在后面諷和螃蟹詠時(shí)卻又稱寶釵之作為“絕唱”呢?原來作者還讓所詠之物的品質(zhì)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詠物抒情,恐怕沒有誰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氣質(zhì)更與菊相適合的了,她比別人能更充分、更真實(shí)、更自然地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黛玉三首詩中,“詠菊”又列為第一。由于小說里眾人的議論,容易使我們覺得這首詩之好,就好在“口齒噙香對月吟”一句上。其實(shí),詩的后半首寫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我們從林黛玉的詩中,又聽到了曹雪芹的心聲,想起作者寫在小說開頭的那首“自題絕句”。因此,林黛玉這個(gè)人物寄托了作者曹雪芹許多難以名狀的感情。
【鏈接】
王國維評《紅樓夢》
《紅樓夢》,哲學(xué)的也,宇宙的也,文學(xué)的也。此《紅樓夢》之所以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而其價(jià)值亦即存乎此。
《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
上一篇:紅樓夢《深閨有奇女(第六十四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瀟湘妃子黛玉·菊夢(第三十八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