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
傴僂黃發媼,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典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這是皮日休《正樂府十篇》中的第二篇,是他“有可悲可懼者,時宣于詠歌”的代表作。古人寫勞動者不得溫飽、忍饑號寒的詩篇不少,可寫得如此具體、形象、真切,卻并不多見。它通過對“橡媼”辛勤勞作、稻谷豐收、但結果只能以拾橡子充饑這一情況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唐末農民起義前夕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這一現實的極端憤恨與對這一老婦的深切同情。
開頭四句,用簡潔的筆墨勾出一幅貧婦拾橡子的圖畫:時值深秋,橡子成熟,在荊棘、雜草叢生的山崗上,散落著一些橡子。一個黃發駝背的老婦人,踏著晨霜上山拾揀橡子。拾橡子作何用呢?接著四句,寫老婦人“盡日方滿筐”拾來的橡子,再經“幾曝復幾蒸”是為了“用作三冬糧”。
讀至此,人們不免要問:這位老婦為什么要以橡子充饑呢?是山地貧瘠,還是災年歉收?詩人不置可否,卻掉轉筆鋒,用四句極寫糧食豐收的盛況。山前的稻子成熟,稻粒飽滿,稻穗沉甸甸的,一陣風吹過,稻香襲人。農民們惜之勝珍珠,細心收割,精心搗舂,使得舂好的米,粒粒都象玉耳墜那樣晶瑩透亮?!叭缬瘾殹钡谋扔?,飽含著農民們對稻米的珍惜之情。按理,稻谷豐收,農民們可以飽腹了,老婦為何還去拾橡子充饑呢?接著的八句,詩人列舉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租稅的苛重,原來春得“粒粒如玉珰”的稻米,農民自己不能受用,要“持之納于官”;二是官吏的勒索,大斗量進,一石竟變成了五斗;三是高利貸的盤剝。這樣一來,就把農民用血汗換來的口糧全給奪去了,農民們不得不“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一個“誑”字,道出農民多少辛酸?抒發了農民的滿腔憤恨。
至此詩人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了,在結尾的四句中直抒胸臆:這樣的統治者,連“詐仁”的偽裝也不要了,只是赤裸裸地無窮盡地搜括農民的財富。田成子,春秋時齊國的宰相,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回,受到百姓的擁戴。詩人面對這位拾橡子的老婦,聯想到歷史上的田成子,深深感到了現實的“可悲可懼”,禁不住流出眼淚來了。
這首詩,有勾勒的畫面,有敘述的故事,有發自內心的感嘆,不僅描繪了老婦拾橡子的情景,而且揭示了老婦拾橡子的原因,可說是構思具體,思路清晰。而且,巧用對比,如以“散落榛蕪岡”的橡子同“山前有熟稻”對比,以揀拾橡子同“細獲”、“精舂”稻米對比,以“紫穗襲人香”同“橡實誑饑腸”對比,以當時的統治者同“詐仁”的田成子對比,使社會矛盾更加突出,使是非、愛憎更加鮮明。
上一篇:《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次北固山下·王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