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祭十二郎文
韓愈
年月日(1),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2),乃能銜哀致誠(3),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4),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 吾少孤(5),及長,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7),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8);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11),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12),在子惟吾,兩世一身(13),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 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14)。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15),吾往河陽省墳墓(16),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7),汝來省吾,止一歲(18),請歸取其孥(19)。明年,丞相薨(20),吾去汴州,汝不果來(21)。是年,吾又佐戎徐州(22),使取汝者始行(23),吾又罷去(24),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25),東亦客也(26),不可以久;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27),將成家而致汝(28)。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29)!吾與汝俱少年(30),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31),故舍汝而旅食京師(32),以求斗斛之祿(33),誠知其如此(34),雖萬乘之公相(35),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36)也。
去年(37),孟東野往(38),吾書與汝曰: “吾年未四十(39),而視茫茫(40),而發(fā)蒼蒼(41),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42),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43)?吾不可去(44),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45)?!笔胫^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46)! 嗚呼! 其信然耶(47)?其夢耶? 其傳之非其真耶(48)?信也(4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50)?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51)?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52),耿蘭之報(53),何為而在吾側(cè)也?嗚呼! 其信然矣(54)!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55),不克蒙其澤矣!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56)! 所謂理者不可推(57),而壽者不可知矣! 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58),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59),志氣日益微,兒何不從汝而死也(60)!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61)?其無知(62),悲不幾時(63),而不悲者無窮期矣(64)! 汝之子始一歲(65),吾之子始五歲(66),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67),又可冀其成立耶(68)?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 “比得軟腳病(69),往往而劇(70)?!蔽嵩唬?“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為憂也(71)。嗚呼!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72)?抑別有疾而至斯乎(73)?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74),不知問家人以月日; 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75)。其然乎(76)?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77),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78),則待終喪而取以來(79); 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80)。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81),終葬汝于先人之兆(82),然后惟其所愿(83)。
嗚呼! 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84); 殮不憑其棺(85),窆不臨其穴(86),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87),不孝不慈(88),而不得與汝相養(yǎng)以生、相守以死(89);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90),吾實為之(91),其又何尤(92)! 彼蒼者天(93),曷其有極(94)!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95),以待余年(96),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97);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嗚呼!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嗚呼哀哉,尚饗(98)!
〔注釋〕 (1)年月日:古人在擬草稿時,常常把具體時間省略,待謄抄時補上?!段脑酚⑷A》此處作“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但下文老成記有“六月十七日” 給韓愈信事,因而“五月” 有誤。(2)季父:叔父,古人兄弟間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是最小的。七日: 指第七天。(3)銜哀: 含著悲哀。致: 表達。誠: 心中的誠意。(4)建中:人名,可能是韓愈的家人。遠具: 從遠處備辦。時羞: 應時的鮮美食品。羞:食品。奠: 祭,這里指祭品。(5)少(shao): 年輕,年幼。孤:幼年喪父。韓愈的父親仲卿(一說為云卿)于大歷五年(770)去世,時韓愈三歲。(6)不省(xing)所怙(hu): 不記得父親了。所怙:指父親?!对娊?jīng)·小雅·蓼(liao)莪(e)》: “無父何怙?” 怙,依靠的意思。(7)兄歿(mo)南方: 大歷十二年(777)五月,韓愈的大哥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唐時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東省曲江縣)刺史,不久即死,時年四十二歲,韓愈十歲,也在韶州。(8)河陽: 地名,在今河南省孟縣西,韓氏祖宗的墓地就在這里。韓愈《女挐壙銘》: “婦女挐之骨于河南之河陽韓氏墓?!?(9)既: 后來。就食江南:到江南謀生。建中二年(781),因中原兵亂不息,韓愈全家避居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江南: 指宣州。韓愈《復志賦》: “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于江之南。”(10)三兄: 長兄會、次介,另一兄死時尚幼,未及命名。(11)早世: 早早去世。(12)孫: 孫輩。惟: 通“唯” ,只。(13)兩世一身: 兩代各只剩一個人。(14)始來京城: 貞元二年(786),韓愈十九歲,由宣州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與十二郎分別,到貞元八年春登進士第。中間曾回宣州一次。(15)又四年: 貞元十一年(795)。韓愈長嫂鄭氏于貞元九年(793)死于宣州。貞元十一年,韓愈往河陽祭掃祖墳,恰好這時十二郎送其母靈柩歸葬,叔侄又得相遇。(16)省(xing):探望。(17)佐: 輔佐。董丞相:董晉,字混成。貞元十二年(796)七月,董晉以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邀韓愈任觀察推官。高宗時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上執(zhí)行宰相職務,所以稱董晉為“丞相” 。汴(bian)州: 宣武軍節(jié)度使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18)止一歲:住了一年。止:停。(19)孥:妻子兒女,也就是家眷,家屬。(20)薨(hong):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員之死叫薨。貞元十五年(799 )二月董晉死在汴州。韓愈隨喪西行,四天后,汴州發(fā)生兵亂,韓愈即離開汴州。(21)不果:不能。(22)佐戎:輔助軍務。戎: 軍事。韓愈離開汴州后,當年秋天,武寧軍節(jié)度使張建封邀他做節(jié)度推官。節(jié)度使掌方鎮(zhèn)兵權(quán),所以把做節(jié)度推官叫作“佐戎” 。徐州:武寧軍治所,今江蘇省徐州市。(23)取: 接。行: 出發(fā)。(24)吾又罷去: 我又罷職離開徐州。貞元十六年(800)五月,韓愈在徐州任節(jié)度推官不足一年,張建封去世,韓愈就來到洛陽。(25)汝從于東: 你跟我一起來到汴州和徐州。韓愈是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汴州和徐州都在其東北方。(26)東亦客也: 住在汴州、徐州,那也是客居外鄉(xiāng)異地。(27)西歸:指回到老家。(28)成家致汝:安家后接你來。(29)謂: 認為,以為。遽(ju):突然。(30)少(shao)年: 年輕。(31)處:生活。(32)舍:通“捨” ,舍棄,離開。旅食:在外鄉(xiāng)謀生。(33)斗斛(hu)之祿:很少的俸祿。斛:十斗。(34)誠: (假如)真的。(35)萬乘之公相:大國的公卿宰相,意思是高官厚祿。萬乘:萬乘之國。周代,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和賦稅的多少計算。千里大國,可出萬輛兵車,稱為萬乘之國。(36)輟: 中途離去。就:赴任。(37)去年:指貞元十八年(802)。(38)孟東野: 即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唐代著名詩人,與韓愈友誼極厚,詩風亦相近,稱“韓孟詩派” 。貞元十八年,孟郊在長安選官出任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縣尉。(39)年未四十: 指唐貞元十八年(802),韓愈為三十五歲。(40)視茫茫:視覺不清。(41)發(fā)蒼蒼: 頭發(fā)花白。(42)諸父與諸兄:你的伯父、叔叔和哥哥。(43)其: 通“豈” 。存:生存。(44)不可去: 不能離開職守。(45)無涯之戚: 無窮的悲傷。涯: 水邊。(46)夭(yao): 短命早死。全:保全。(47)其信然耶: 還是真的呢? (48)傳之非其真耶:傳來的消息不是真的呢? 之: 指消息。(49)信也: (如果是)真實的。(50)盛德:大德,崇高的德業(yè)。夭其嗣(si):讓他的后輩早死。嗣:子孫后代。(51)純明:純潔聰明??耍?能夠。蒙:承受。澤:恩惠。(52)東野之書: 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陽首先獲知,即有信告韓愈。(53)耿蘭:人名,有人估計是韓家在宣州的家人。報:這里指報喪信。(54)其:那是。(55)業(yè):用作動詞,繼承……事業(yè)的意思。(56)明: 弄明白。(57)推:推究。(58)蒼蒼者:指頭發(fā)。(59)毛血: 這里指體質(zhì)。(60)幾何: 這里指不久。(61)其幾何離: 那(我們還會)分離多久呢?意思是我們在死后可以相見,分離不會久了。(62)其: 假如知:知覺。(63)不幾時: 沒有多久。(64)不悲者:不悲傷的日子,也就是死后。(65)汝之子: 指十二郎的次子韓滂。(66)吾之子:這里指韓愈的長子韓昶,于貞元十五年(799)生在徐州之符離(故小名符),這年五歲。(67)孩提: 幼兒。又叫“孩抱” 。提: 抱。(68)冀其成立: 希望他們長大自立。(69)比(bi): 近來。軟腳?。壕褪悄_氣病。(70)劇: 加劇。(71)未始: 未曾。(72) 其: 通“豈” ,難道。殞: 死亡。(73)抑: 還是。斯: 這里指死亡。(74)東野之使者: 孟郊派到宣州去的使者。家人: 指十二郎家中人。(75)妄稱以應: 隨便回答。(76)其然乎: 是這樣呢?(77)吊: 慰問。孤: 失去父親的孩子。(78)彼:他們,即上句的“孤” 和“乳母” 。有食: 有食品(能維持生活)。終喪:到服喪期完了。(79)取以來: 把他們接回來。(80)遂: 跟著,立即。(81)改葬: 遷葬。(82)先人之兆: 祖宗墓地。兆: 墳地。(83)惟其所愿: “惟其所愿是從” ,意思是(守喪三年之后)任憑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去或留)。惟: 通“唯” ,只。其: 指上文的“奴婢” 。(84)撫汝以盡哀: 撫摸著你的遺體痛哭來表達我的悲哀。(85)殮(lian): 入殮,把遺體裝進棺材。憑: 靠著。(86)窆(bian): 下葬。(87)行負神明:行為對不住神靈。(88)不孝: (父母早死)未能盡孝道。慈:父母愛護兒女。(89)相守以死: 一起去死。(90)與吾夢相接:意思是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91)吾實為之:實際上都是我造成的。(92)尤:怨恨。(93)蒼:青色?!对娊?jīng)·秦風·黃鳥》: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94)曷:何。極: 完了,窮盡。(95)伊、潁(ying):伊河和潁河,都在今河南省境內(nèi)。(96)余年: 晚年。(97)幸:希望。成:成才。(98)尚饗(xiang):祭文結(jié)尾用語,意思是希望死者還能來享受祭品。饗:通“享”,鬼神享用祭品。
〔鑒賞〕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diào)”,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韓愈仲兄(二哥)韓介所生,伯兄(大哥)韓會無子,出繼給韓會作子嗣;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十二郎。《祭十二郎文》寫于貞元十九年(803 )五月,韓愈三十六歲,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jiān)察御史。
祭文是祭奠親友的文辭; 也有祭神祭物的,但不多見。韓愈以前的祭文,內(nèi)容多是贊頌死者的功業(yè)或德行,以寓哀悼之意; 形式一般都是駢文或四字一句的韻文,比較呆板。韓愈這篇《祭十二郎文》,通篇全用散體,全篇都敘寫他和十二郎的情誼和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在祭文中是首創(chuàng)。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大段。從“年月日”至“告汝十二郎之靈” 這幾句,說明祭奠時間,誰祭誰,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以下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為第一大段,寫十二郎生前,作者同他的深厚情誼。這段又分兩小段:前半段從身世、家世的不幸這兩個方面,寫幼時孤苦相依; 后半段敘二人的三別三會,寫成年后離合不定,最后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悔恨無窮,終身抱痛。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 為第二大段,寫十二郎之死,也分兩小段:前段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 后段詳敘死期死因,皆不得確實結(jié)果,既補明開頭聞喪七日始來祭奠,是因為不得確實死期,又為下文“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伏根。最后一大段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yǎng)遺孤等事,要死者放心。
韓愈的散文歷來被認為結(jié)構(gòu)謹嚴而又富于變化。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劉大櫆說: “文貴變?!患衅?,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jié)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論文偶記》)這篇《祭十二郎文》,也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全篇三大段之間,不但自有有機聯(lián)系,而且一段之中,又分若干小段,小段之中,又有若干層次,層次當中,還有不少轉(zhuǎn)折。以第二大段的前半段為例。一開始,作者先不直接寫十二郎,而是先寫自己?!拔崮晡此氖?四句,是衰象,后來被傳頌為寫未老先衰的名句,這是一層。“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 ,是長輩的例子,又是一層。以下四句,一句寫一層意思,說明自己將死,要十二郎早來相會。這是第一小段。下面“孰謂”兩句一轉(zhuǎn),便過渡到十二郎之死。這種寫法,是用上文反跌下文,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特別可哀?!吧僬邭{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 ,這不合情理,太使人悲哀,在這個巨大的打擊下,作者神志恍惚,不相信這是事實,所以下面緊接著一轉(zhuǎn),發(fā)出“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三個疑問,然后從信說到疑,一層; 從疑又說到信,又一層; 最后把十二郎之死歸咎于天,歸咎于神,歸咎于理,得出“壽者不可知” 的結(jié)論。這是第二小段。從文意講,十二郎之死,于此已經(jīng)寫完,此段已可結(jié)束,但“雖然”兩字一轉(zhuǎn),又上承開頭“而發(fā)蒼蒼”一段翻進一層,寫自己的衰象更加嚴重,又回到自己之將死。“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是說自己不久也要跟在十二郎的后面死去,講的本來是一件不幸的事,可是下面突然一轉(zhuǎn),又變成了幸事——“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作者已經(jīng)痛不欲生,所以視死為幸了。這是第三小段。文章至此,已將作者和十二郎兩個方面講盡,但作者還不結(jié)束,又上承第二小段寫二人之子之難保。這是第四小段。以上可以看出,短短一段當中,層次轉(zhuǎn)換,變化無窮,有如萬水回環(huán),千峰合抱。而這一切在作者說來,不過是將情將事如實敘寫,并未有意去精心結(jié)撰,過接轉(zhuǎn)換,顯得非常自然,看不出絲毫造作之跡。這種不刻意追求結(jié)構(gòu)而結(jié)構(gòu)自妙,在古今都是不可多得的。
除了結(jié)構(gòu)方面這個韓文的共同特點之外,此文還有它獨具的顯著特色。讀完這篇祭文,我們最突出的一個感覺,就是全篇自始至終,貫注著一個“情”字?!把杂懈F而情不可終” ,作者在此文結(jié)尾的這句話,表明它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寫成。韓愈三歲喪失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撫養(yǎng)成人,他和十二郎,雖為叔侄,實同兄弟,從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 ,感情特別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yǎng),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 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情況。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這里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內(nèi)疚,有期望,全篇每句每字,都可看到作者感情的奔流。此文不但全篇寫情,而且寫得非常真,非常深,歷來被稱為“至情”之文。作者從自己的不幸身世,說到同十二郎的情誼,說到十二郎之死和善后事宜,不加修飾,不作渲染,完全從肺腑中流出,全都是骨肉至情的真實流露。開頭的“少孤” ,“兄歿”,“吾與汝俱幼” ,看去似乎很平淡,卻飽含著作者的無限辛酸和眼淚,寫得很沉痛。嫂子的慘不忍聞的話和“撫汝指吾” 的慈愛而又凄楚的神情,對自己離家謀生的深沉悔恨,得知十二郎死訊后的悲痛心情,也無不情真語真,悲酸無限。我們還可看到,作者抒寫時非常坦率,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寫,沒有絲毫隱避,一任感情自然傾瀉。例如寫自己離家的目的,明白地說是以“求斗斛之祿” ,要是別人,恐怕就不會這樣直截了當,很可能不是閉口不說,就是另外安上一個什么冠冕堂皇的名目。想到二人之子,說: “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按照舊時的忌諱,這樣的話是不吉利的,由此正可看出作者此時悲痛至極,因而什么也不顧忌了。末尾將十二郎之死完全歸罪于自己,說自己“行負神明” ,“不孝不慈” ,更是披肝瀝膽的慟哭長號。清代葉燮論詩文,有重“膽” 之說: “無膽則筆墨畏縮”,“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 (《原詩》)。韓愈此文,正稱得上有膽:他既敢打破祭文的傳統(tǒng)形式,又敢無話不說,所以才寫出這篇千古傳頌之作。不僅如此,我們細讀全文,還可看到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篇中用“嗚呼” 、“嗚呼哀哉” 這兩個悲嘆詞,來表現(xiàn)這種變化情態(tài),凡是用這種詞的地方,都表示感情變得更加強烈。從第一個“嗚呼”開始,可以看到,作者由含著眼淚的深沉傾訴,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至“汝之子始一歲” 一段之末,連用兩個“嗚呼哀哉” ,已經(jīng)是號啕痛哭,感情發(fā)展到一個高潮。到“嗚呼! 汝病吾不知時”至“彼蒼者天,曷其有極”這個長句,聲調(diào)急促,一氣貫注,一句緊接一句,一字緊接一字,中間不能斷開,簡直就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悲痛之情發(fā)展到最高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發(fā)展,并不是直線的,在一度激烈之后,又伴隨著一段雖然悲切但卻較為平靜的傾訴,這樣或高或低,或疾或徐,就象生活中的真實情況一樣。結(jié)尾“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使人感到祭文已完,作者仍然悲哭不已。清人儲欣評論此文說: “以痛哭為文章。有泣,有呼,有踴,有絮語,有放聲長號,此文而外,惟柳河東太夫人墓表同其慘裂?!?見其編選的《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古文觀止》的編選者也說: “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這些話是很有見地的。確實,讀這篇祭文,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淚縱橫的模樣,還可聽到作者痛哭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被它所打動。宋代大作家蘇軾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可見它感人之深。正是為了抒情,此文在寫法上也有著與一般祭文顯著不同的一個特色:通篇以汝吾相稱,好象同亡者家常對話一樣,讀來特別真切感人。開篇“告汝十二郎之靈” ,作者不象一般祭文用“祭” 字,而特別用一“告”字,這就使讀者先留下一個印象: 下面的話都是作者向十二郎的傾訴。把此文同韓愈以前和以后其他許多祭文比照讀讀,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感覺: 其他那些祭文,祭的是“死人” ,文中內(nèi)容大多是贊頌死者的功業(yè)或德行,儼如對死者一生的評論,祭的是死者,實際上是講給其他活著的人聽。舊時祭文的寫法大多如此公式化,所以為人傳頌的不多。此文則不然。它寫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間的個人家常瑣事,通篇沒有一句專門贊頌的話(只在行文中順帶提到伯兄的“盛德” 和十二郎的“純明” ),每字每句,都是講給死者聽的,而死者也好象并沒有死,正在聽作者講說。篇中敘十二郎生前種種家庭瑣事的段落,就象久別重逢的親人在一起回憶往事。即使是講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象死者就在旁邊傾聽,例如講死期死因一段,就象二人在一起核實情況一樣。同時,文中不時插入一些問話,如“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其然乎?其不然乎?” “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象是作者當著十二郎的面在問他,更增強了當面對話的意味。因為是講給死者聽的,所以文中不發(fā)半句議論,文字樸素如口語,全文反復曲折,好象絮絮叨叨,實則不覺其煩,而且越讀越打動人。也是為了抒情,此文還特別注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運用,從而增強了行文的感染力。不論在古文或白話文中,虛詞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有的古代散文,往往由于虛詞運用的巧妙,使文章別具風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除一句之外,其他每句之末,都用一個語氣詞“也” 字,因而使文章格外生色,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在《祭十二郎文》的第二大段中,這一點也很突出。這段開頭,“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 ,連用三個并列的轉(zhuǎn)折連詞“而”字。從“嗚呼! 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以下,先是連用三個“耶” 字,緊接著又接連不斷地連用三個“乎” 字,三個“也” (同“耶” ,作疑問語氣詞)字,五個“矣” 字。如是迭用連詞和語氣詞,第一是可以加重語氣,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 第二是可以押韻和增強文章的節(jié)奏,從而增強作品的感人力量。由于連用 “耶” 、“乎” 、“也” 、“矣”等語氣詞,使這篇祭文在散體之中又含有韻味,節(jié)奏也更加頓挫有力,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上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謝翱·登西臺慟哭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韓愈·祭十二郎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