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好問
離腸宛轉,瘦覺妝痕淺。飛去飛來雙乳燕,消息知郎近遠。
樓前小雨珊珊,海棠簾幕輕寒。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
這首閨怨之作,抒發了女主人公思郎不歸、閨愁難遣的復雜情感。
封建社會的婦女,只能閉鎖深閨,掩藏蹤跡,與粉墻之外的社會生活絕緣。倘若郎在身旁,閨愁尚可消遣。一旦郎外出,妝臺旁邊,繡榻之側,空空落落,顧影自憐,可謂“嘗盡孤寒滋味”。本詞首句“離腸宛轉”,是點題之筆,寫出了女子為離愁所纏繞的焦灼繚亂的心態。既然郎久久不歸,她哪有心思梳妝打扮,“相思損顏色”,身體自然漸瘦漸弱??坦堑南嗨贾?,又羞于出口,只能獨自慢慢吞噬。偏偏此時,一對雛燕在眼前飛來飛去,軟語嬌啼,呢喃歡歌,似乎在向世人炫示它們的雙宿雙飛,美滿幸福,更給人帶來無盡的惆悵。這里,單單拈出“雙乳燕”來陪襯、烘染,使詞作頓添情致,映照出女子憂怨與離愁相交織的復雜心態。在女主人公看來,燕兒展翅高飛,來去自由,無拘無束,它或許“知郎近遠”,渴望燕兒能理解她此時的心情,給一個滿意答復。
換頭中的“小雨珊珊”,更深化了本作意境。女子本來是離愁縈懷,柔腸寸斷,可是,老天偏又下起雨來,空房獨處,孤寂無聊。綿綿細雨,在心緒不佳的人聽來,正所謂“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珊珊”本用以形容衣裾上玉佩碰撞聲,此用以狀“小雨”,恰與主人公落寞心境相合。下一句的“海棠簾幕輕寒”,既是當時氣候的實寫,又映照出少婦內心的孤冷。這里,將情與景、心境與外物巧妙融合,蘊藉雋永,耐人回味。繼而,又將杜宇悲啼特特提出,更覺情趣盎然。本句從表面看來,是說在杜鵑的悲鳴聲中,春色將逝。但從深處開掘,便可發現這里還有畫外意、弦外音。春天尚知按時令而歸,而郎何故遲遲不返?杜鵑既然可以催春歸去,而為何不懂得女子心事,催其夫返鄉歸里呢?結句“樹頭無數青山”畫面的推出,更用意深遠??慈ナ窃谀【?,實則仍在寫人。她徘徊無定,憂思難解,不由自主地踱至窗前,希圖一覽外界自然景色蕩滌胸中離愁。誰料到,遠處只見茫茫青山。難怪人說:“莫上高樓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币跃罢Z收煞,“其結句獨不言情,而反述眼前所見者,皆自狀無可奈何之情?!说冉Y法最難,非負雄才、具大力者不能”(李漁《窺詞管見》)。
遺山詞以清雄頓挫見稱。而本作卻獨樹一幟,別具格調,以委婉細膩的筆觸,縷縷敘述出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之情。上片的“瘦覺妝痕淺”,是極言相思之苦,而“雙乳燕”二句,則烘托盼歸情切。當燃起的微弱希望之火旋即歸于幻滅之時,少婦心緒也驟然變冷。無論是雙飛乳燕、珊珊細雨,還是輕寒簾幕、樹頭青山,無一不與女主人公心緒相合。景隨情設,寓情于景,觸景增愁,隨景抒懷,景移情轉,辭無虛設。從不同的側面,逐一抒寫出閨思之愁苦,而“作者之意,自見諸言外”(吳梅《詞學通論》),頗有婉約詞家之風致。
上一篇:《沁園春 木蘭畫像·清·趙懷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平調三首·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