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八十五歲的愛國詩人陸游于山陰故鄉溘然長逝。臨終前詩人寫下這首絕筆詩,傾訴了渴望恢復中原的理想,表達了統一祖國的堅定信念。
陸游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最后時刻,并不象一般人那樣戀家憐子,仍是一心顧念國事,所系念者為“但悲不見九州同”?!熬胖荨?,即指中國。萬事皆可忘懷,唯以不見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為終身之恨。這是多么高尚專誠的愛國情操啊。詩人從小就有“還我河山”、為國雪恥的雄心壯志,但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致使陸游“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所以詩中的“悲”字含義極深,既有“死前恨不見中原”(《太息》)的悲痛,又有報國無門,“不得委鋒鏑”(《書悲》)的悲憤,也有著對投降派的憤慨和批判。
然而詩人對于北定中原、統一祖國又始終懷有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堅信這一理想終會實現?!巴鯉煴倍ㄖ性眨壹罒o忘告乃翁”,這是陸游臨終的囑托,也是他一生的心愿,并表達了他統一祖國的堅定信念。這與南宋愛國將領宗澤臨終“三呼渡河”心意相同。
《示兒》雖是一首絕句,卻可稱是詩人一生愛國思想的結晶,言簡意深,內涵極為豐富。全詩語言平淡樸素,明白如話,率意直書,但感情強烈,于悲壯之中充溢著忠憤之氣,可感天地、泣鬼神。清人葉燮云: “志高則言潔,志大則辭宏,志遠則旨永?!?《原詩》外篇上)正因陸游有此第一等愛國的襟抱,才有此天地間第一等真詩。
放翁陸務觀,于宋嘉定己巳歲冬臨終易簣之際,作詩云“死去原知萬事空……”愚謂瞿鑠哉此老,可謂沒齒不忘朝廷者矣。較之宗澤三躍渡河之心,何以異哉!
([明]徐伯齡《蟫精雋》卷十五)
陸放翁一絕……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林景熙收宋二帝遺骨,樹以冬青,為詩記之,復有歌《題放翁卷后》云: “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胡應麟《詩藪》雜編卷五)
君憶山陰陸放翁,眼穿夢斷九州同。可憐數斛英雄血,潑向雕蟲汗簡中。( 〔清〕盧世?《酬茅止生》)
祖應世曰:放翁易簣嘉定中,國弱已極,而尚作此想,此志可悲矣。(《唐宋詩醇》卷四十七)
放翁生于宣和,長于南渡。其出仕也,在紹興之末,和議久成,即金海陵南侵潰歸,孝宗銳意出師,旋以宿州之敗,終歸和議。其時朝廷之士,無不以畫疆守盟,息事寧人為上策,而放翁獨以復仇雪恥,長篇短詠,寓其怨憤?!胧窈?,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R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豪志可見矣。(趙翼《甌北詩話》卷六)
魏闕江湖夢未忘,白頭射虎意飛揚。他年家祭凄涼甚,又見中原作戰場。(舒位《書劍南詩集后》)
上一篇:《示三子·陳師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示長安君·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