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少年行》原文賞析
男兒作健向沙場,自愛登臺不望鄉。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
此詩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76) 冬,仲則時年十八歲。是年游學揚州,結識了南昌名士閔季心,與季心一道踏雪清游,挽弓射雕。其《浪淘沙·懷閔季心》詞云: “交識滿浮生,健者惟卿。憶從相識在蕪城。一揖四筵皆失色,氣是幽并。荷戟靖邊庭,歸去呼鷹。生憎脆管與繁箏。箭叫一聲雕落地,筆絕冠纓。”《少年行》實際上也是寫“荷戟靖邊庭”之情。詩人登上高臺,四顧蒼茫,想起《企喻歌》中“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的詩句,遂油然而起馳騁沙場之想。常人登臺,總不免有故鄉之戀,但作為一個想建功立業的“男兒”來說,就必須割斷萬縷鄉愁,以飄然遠舉,奮然前行。“不望鄉”者,非不思念故鄉也,乃控抑自己的故園之思,強制自己 “不望鄉”也。李賀詩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南園》),仲則之情,殆近乎此。
“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二句,是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襯自己豪邁的氣概,以共明月爭光的寶刀刻畫自己颯爽的雄姿。或謂太白山乃秦嶺主峰,遠在陜西,身處揚州的仲則安能見之?其實,這只是虛擬之筆。蓋時維冬季,大雪彌漫,詩人想起《三秦記》中“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類的古謠,便順手拈入詩中。由眼前的飛雪,聯想到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的太白山,并借此烘托豪情、點明時令,其構思之巧,文心之細,令人驚嘆。不僅如此,詩人還由“韋、杜”豪門之赫赫之勢,自然而然地引出“寶刀”(所謂“寶刀欲挫權門焰”是也),又用“明月”進一步烘托出寶刀的鋒利,聯系到首句“男兒作健向沙場”,則一位欲為國效力、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英雄少年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了。全詩激昂慷慨,堪稱仲則少年時代的佳作。
上一篇:古詩《吳震·小云棲石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潘耒·峽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