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伶官傳序
嗚呼! 盛衰之理(1),雖曰天命(2),豈非人事哉(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4),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5),以三矢賜莊宗(6),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7); 燕王,吾所立(8);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9),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10),爾其無忘乃父之志(11)!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12),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13),請其矢,盛以錦囊(14),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15)。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16),函梁君臣之首(17),入于太廟,還矢先王(18),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19),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20),倉皇東出(21),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22),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23)? 抑本其成敗之跡(24),而皆自于人歟(25)?《書》曰(26): “滿招損,謙受益(2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8),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29);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30),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3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2),豈獨伶人也哉! 作《伶官傳》。
〔注釋〕(1)盛衰之理: 國家興衰的道理。(2)天命:古人認為人的禍福兇吉和國家的治亂興衰都由天決定。(3)人事: 人謀或人的努力,亦即謀事在人。(4)原: 推究、考查原因。莊宗: 即李存勖(xu),李克用長子,初襲父封為晉王,公元923年滅梁后,即帝位,國號唐,史稱“后唐” 。他做了皇帝后,貪圖享樂,寵信伶官,最后導致覆滅。(5)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世人傳說晉王臨死的時候。晉王:指李克用,他因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隴西郡王,后又封晉王。將終:將死,臨終。(6)矢: 箭。(7)梁,吾仇也: 指后梁太祖朱溫。他原是黃巢起義軍將領,后降唐,與李克用一起鎮(zhèn)壓黃巢起義,因而唐朝賜給他一個“全忠” 的名字,并封他為梁王。后來篡唐自立,建立后梁。朱溫與李克用屢相攻戰(zhàn),并曾設計謀害李克用,所以說“吾仇” 。(8)燕王,吾所立: 指燕王劉守光的父親劉仁恭。他原是幽州的低級軍官,李克用攻取幽州后,以他為留后,并請命于唐,授他為盧龍節(jié)度使,所以說“吾所立” 。后劉仁恭叛變,并打敗李克用,雙方又結下冤仇。李克用在世時,劉仁恭還未稱燕王。后來他的兒子劉守光逐漸強大,才始稱燕王。(9)契丹: 種族名,所占地在今遼寧、吉林一帶,后漸擴張至今河北境。李克用曾于公元905年與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會盟,并結為兄弟,約定聯(lián)合出兵,消滅朱溫。后阿保機背約,與朱溫通好。(10)爾: 你。(11)其: 用來表示命令語氣的副詞。乃父:你的父親。(12)廟: 宗廟,封建帝王的祖廟。(13)從事: 官名,原指州刺史(地方長官)轄下的僚屬,這里泛指一般的屬吏。少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豕全備的叫太牢,有羊、豕而無牛的叫少牢。告廟: 占代帝王及諸侯外巡或遇有大事,須向祖廟祭告,叫做告廟。(14)盛: 裝。錦囊: 絲織品做的袋子。(15)及:等到。納之: 把箭收藏起來。(16)方: 當。其:代詞,指李存勖。系: 捆綁。以: 用。組: 繩子。“系燕父子以組” 是倒裝句法,實際上就是“以組系燕父子”。公元912年,李存勖攻破范陽,俘燕王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次年又把他們殺死。(17)函梁君臣之首: 把梁君臣的頭裝在匣子中。函: 木匣子,這里用作動詞,即用木匣子裝起來。梁君臣,指梁末帝朱友貞(朱溫第三子)及其部將皇甫麟。公元923年,李存勖攻破開封,朱友貞和皇甫麟先后自殺。李存勖漆其首而函之,藏于太廟。(18)先王: 指死去的晉王李克用。(19)仇讎:敵人,仇敵。(20)一夫: 指皇甫暉。公元926年,貝州(今河北清河縣北)軍士皇甫暉等,因夜聚賭博不勝,遂作亂,一時邢州(今河北邢臺市)、滄州(今屬河北省)等地駐軍相繼叛變。(21)倉皇東出: 指李存勖于公元926年避亂至汴州(今開封市)的事。倉皇:匆忙的樣子。(22)泣: 眼淚。沾: 沾濕。此指叛亂發(fā)生后,李存勖曾派李嗣源(李克用養(yǎng)子)率兵鎮(zhèn)壓,李嗣源又叛。后李存勖東進,途中聞李嗣源已占領開封,被迫折回。問諸將有無計策相救,諸將百余人皆截發(fā)置地,誓以死報,君臣相對哭泣。(23)歟: 疑問詞。(24)抑: 或者。本: 考察原因,從根本上去推究。(25)自于:來自,由于。(26)《書》: 指《尚書》。(27)滿招損,謙受益: 自滿會招致?lián)p失,謙虛能得到益處。(28)逸豫: 安逸、享樂。(29)舉:所有。(30)身死國滅: 是指李嗣源叛變后,伶官郭從謙跟著作亂,率軍攻入宮中,李存勖中流矢身死。(31)積于忽微: 從微末細小的事件積漸而成。(32)所溺:所溺愛或迷戀的人或事。溺;過分。
〔鑒賞〕《新五代史》是歐陽修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間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兩部《五代史》: 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詔監(jiān)修的稱《舊五代史》,歐陽修撰的名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紀傳體記載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史實。其列傳中有合傳《伶官傳》,記載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為后唐莊宗所嬖幸并導致敗政亂國的史實。和很多史學家一樣,歐陽修編撰史書的目的是為封建帝王提供統(tǒng)治經(jīng)驗和歷史鑒戒。因此,他除了記敘史實之外,還常常以“論” 、“序” 的形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本篇便是《伶官傳》前的序論。
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分裂混戰(zhàn)。先是朱溫建立后梁,繼而李存勖建立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晉,劉暠建立后漢,郭威建立后周,歷史上稱為“五代” 。這五個朝代相繼更替,歷時很短,最長的沒超過二十年。其中后唐歷時十四年,而李存勖只做了三年皇帝,卒致亂亡。李存勖即位之初,強敵當前,國難未已,不敢松懈。他繼承父王遺志,發(fā)憤努力,艱苦奮戰(zhàn),終于打敗了后梁,俘獲了劉仁恭及其子劉守光,進而統(tǒng)一了中原。可惜他為國憂勞的精神未能堅持到底,一旦報仇雪恨目的達到,便錯誤地認為天下太平,壯志已酬,竟至沉溺于酒色而又寵任伶官: 景進參與軍機國政,進讒殺害了朱友謙等大將; 史彥瓊主持魏博六州政務,釀成貝州大敗; 郭門高為親軍指揮使,伺機逞兇,發(fā)動叛亂。最后他竟被自己所寵幸的伶官射殺。《伶官傳序》就是通過對后唐莊宗李存勖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總結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鑒,避免重蹈“得之難而失之易”的覆轍,強調(diào)了 “人事”對于國家興亡所起的重要作用。
這是一篇夾敘夾議的議論文,從論述層次看,可按自然段分為兩段四層。第一層,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以感嘆的語調(diào),開門見山地提出: 國家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在封建社會里,反動統(tǒng)治階級總是假借“天命”來欺騙人民,一般文人也都有這種宿命論的思想,盡管歐陽修并沒有完全否定“天命” ,但他在本文中所表現(xiàn)出的重視人事的作用、重視人的因素的樸素唯物觀點,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本段在提出這一中心論點的同時,又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jù),順勢引起下文。
第二層,作出論證。先承上敘事,以事說理,具體內(nèi)容有兩方面:一寫晉王的三項遺恨,二寫莊宗的誓報父仇。在歷史上,李存勖的才干,遠不如其父李克用,但是當他嚴遵父命,勵精圖治,兢兢業(yè)業(yè)去實干的時候,便干成了他父親生前想干而未能干到的事情。這就生動地突出了 “人事” 的作用,有力地從一個角度,即從“盛” 的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同時也為下文論及莊宗的 “衰” 張本。
第三層,引出教訓。先仍以事實為論據(jù): 莊宗成功時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敗亡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繼而又以《尚書》中的格言“滿招損,謙受益” 作論據(jù) 進一步從另一個角度,即從“衰” 的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再加推斷,自然地引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的教訓,并且又以“自然之理也”肯定句收攏,既照應篇首提出的“盛衰之理” ,又并不重復,且使人感到論點更深化,態(tài)度更明朗。
第四層,得出結論。在前面夾敘夾議的基礎上,這一層具體歸結出莊宗“身死國滅”的直接原因是寵任伶官。作者以“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反襯“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最后又推進一層,以“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總結全文,點明題旨。這樣的結論,不僅說明莊宗政治腐敗,寵任伶官,必遭失敗的下場,而且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教訓,不要忘記從這段歷史教訓中引出的盛衰由人的道理,要鑒往知來,謹慎自勉。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的一篇短小精悍、為歷代傳誦的名文。它不僅有一定的思想意義,而且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有特色,值得借鑒。對比論證,觀點鮮明,即其特色之一。全文簡要地概括了莊宗的一生,但不是平鋪直敘地介紹他的歷史,而是在盛衰對比中寫他一生的得失。從他父親李克用的遺恨,寫到他繼承父志報仇成功的得意,再轉寫他失敗時的悲哀。一盛一衰,一興一亡,一正一反,一揚一抑,相互映襯,跌宕多姿,一層比一層深入,一層比 一層酣暢,既敘述了他個人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又寫出了事件的曲折變化; 既使中心論點具體明確,又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
抑揚頓挫,氣勢旺盛,是本文表現(xiàn)藝術上的又一特色。從行文上看,無論是敘述史實,或是評論得失,作者始終貫注著充沛的揚盛抑衰的感情,時而褒,時而貶,時而高昂,時而低沉,低昂往復,感慨淋漓,讀時不禁使人感到一唱三嘆,理足氣壯。從語言上看,多用短句,又注意短句和長句交互運用,讀起來有促有緩,節(jié)奏分明。還多用帶感嘆意味的詞語,妥善地運用虛字,交錯地使用陳述句和反詰句,同時又以對偶警句提示論點和歸納總結。這些抑揚頓挫的筆法,寄寓了無限詠嘆之意,造成了一瀉千里之勢,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
上一篇:《古文·任光祿竹溪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