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李白墓》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安徽省當涂縣城東南7.5公里的青山(又稱謝公山)西麓、谷家村旁。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由金陵(今南京)第七次游當涂,投奔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次年因腐脅疾卒于當涂,享年62年,葬于龍山(今當涂縣龍山橋鎮)東麓。與龍山隔青山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齊著名詩人謝脁常游之地。青山氣勢巍峨,郁郁蔥蔥,溪水環繞,景色宜人。李白生前仰慕謝脁的人品和詩格,也喜愛青山的自然風光。李白在《游青山》中唱道:“久臥青山去,遂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賞弄終日夕。……”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李白生前好友范倫之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到龍山瞻仰李白墓,訪得李的兩個孫女,得知李白生前有“悅謝家青山”的遺愿,即令當涂縣令諸葛縱主持遷墳工程。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將李白墓遷葬于青山。范傳正親為撰文立碑,即《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白新墓碑》。墓前建李白祠。據《當涂縣志》載,從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至清光緒四年(1878年),一千多年內,李白墓曾整修過12次。太白祠毀于日寇炮火。十年文革中,李白墓因當地農民的保護,未遭浩劫。今天,李白墓已修葺一新。重建后的太白祠內保存著一些歷代竭墓懷古的詩詞碑刻,陳列著許多著名書畫家贈送的書畫佳作。后院便是李白陵墓,墓碑上刻著“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八個大字。院內栽培著許多松、竹、花卉,清香四溢。青山太白墓已被列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經青山吊李翰林 唐·杜荀鶴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
誰移來陽冢,來此作吟鄰。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偉大詩人李白,畢竟不象民間傳說的那樣,能上“九天攬月”,也未去“水中撈月”。在62歲時他病故于當涂,被埋葬在今當涂縣太白鄉谷家村姑溪河東岸青山腳下。晚唐詩人杜荀鶴經過青山李白墓時,滿懷深情地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首四句大氣磅礴,正義凜然,充分顯示出李白在文學史上意義和地位:雖然面對著墳墓,有人會說您已離開人世,但您的精神是不死的。可不是嗎?先生您開創的新風與藝術精神,在文學史上煥發出永恒的藝術光芒,您的業績是不朽的。看青山明月永存,您也是千古永恒的偉大詩人!這幾句采用對話式口吻來寫,似乎在面對面和李白談心,讀來是那樣的親切感人,如泣如訴,如怨如慕。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仍承上而來,說詩人的形骸雖已消失在天地之間,但他的聲名是永遠不會磨滅的。這兩句是對上四句的進一步強調,又為結尾二句“誰移來陽冢,來此作吟鄰”作了一個切實的鋪墊。詩人考慮到李白的英魂未散,也許會感到孤獨,故設想若能把杜甫的墳墓遷移至此,李白也有了一個敘談的伴侶,兩位大詩人在陰間還能吟詩作文,成為很好的鄰居吧。
自李白逝世以來,前來青山李白墓吊唁追懷吟詩作賦者不乏其人。如宋代詩人曾鞏《謁李白墓》詩云:“世間遺草三千首,林下荒墳二百年。信矣輝光爭日月,依然精爽動山川。曾無近屬持門戶,空有鄉人拂幾筵。顧我自慚才力薄,欲將何物吊前賢?”曾鞏系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詩就主要內容而言,一是對李白光輝地位的首肯,一是自己面向先賢未能有突出成就而深感慚愧。詩中“空有鄉人拂幾筵”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民對李白的愛戴。
相比之下,杜荀鶴的詩體貼入微,以情動人,韻味深遠,耐人咀嚼。李白若地下有知,也許會得到一點心靈的安慰吧。
(周家群)
〔現代散文〕 久聞當涂有青山,青山有李白墓,也便早有一游青山,一謁詩仙之愿。
在通往龍橋鎮的公路旁,有一角粉墻烏瓦的廟堂式建筑,這就是“唐翰林供奉李白祠”,李白墓便在祠后。祠園中,綠樹碧蘿形成一個翡翠般的世界,水榭亭臺點綴其中,儼然一座徽式園林。沿林中甬道,我們來到了太白祠內。祠堂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雖然沒有宮殿樓臺那樣雄偉華麗,然而也端莊肅穆、古樸宜人。一進門,迎面是一個屏風,上面是仿宋代著名畫家梁楷畫的李白像。東西兩廂是陳列室,陳列著歷代名家的有關李白的詩畫。祠堂正廳中央有一尊李白塑像,著烏巾布履、素色錦袍,腰束一帶,右邊系一酒葫蘆,左邊掛一青鋒劍。右手自然下垂,左手置身后,握詩稿一卷。雙目炯炯,黑須飄拂,氣宇軒昂,神態瀟灑,一幅酒中詩仙的氣度。大廳兩旁嵌有六塊石碑。一塊刻著李白半身像,是從故宮南薰殿舊藏《圣賢畫冊》上臨摹放大的。一塊刻的是李白的《臨終歌》,這是李白的絕筆詩,詩曰: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詩中,詩人自比大鵬,說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中途遭到打擊;自己的才能未能施展,受到束縛;希望后人繼承他的理想。他為生前不遇知音而哀嘆。還有四塊石碑刻著唐代李華、劉全白、范傳正,裴敬撰寫的碑文。穿過祠堂,我們便來到修竹蔥郁的陵園。陵園是一個松木圍拱詩人墳冢的院落。冢圈用一百七十多塊青石砌成,約有7米多高。冢前的墓碑上刻有“唐名賢李公太白之墓”,相傳為杜甫所書。
曾在《當涂縣志》上讀到一些有關李白臨終前后的記載,文曰: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歲暮,李白由金陵第七次游當涂,訪從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病篤,將詩稿率交陽冰,囑其編集作序。
“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六十二歲的李白因腐脅疾(膿胸穿孔)加重而卒,葬城南十五里的龍山東麓,與青山隔河相望。青山為南齊名詩人謝脁常游之地,因名謝公山。李白生前慕謝,曾多次游青山,尋故跡。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白死后五十八年,白好友范倫之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訪得李白嫁農家之兩個孫子。據稱:‘先祖志在青山,殯于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乃同當涂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改遷縣城在南十五里的青山西麓(今址)。”
青山不老,詩人也永遠不死,他的生命隨著不朽的詩篇,永遠地跨時空,跨空間地存在著。
(蕭舍)
〔民間文學〕 關于李白溺水而死,民間傳說甚多。一種是說李白跳江后,浮尸逆水而上,后又沿姑溪河飄至青山腳下,被當地居民打撈上來。如何安葬仙體,卻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官司。
李白生前好友,江南名士高有芳認為,李白自采石磯落水,理應由采石厚葬。而青山隱士陳文旺則堅持,李白熱愛青山的山山水水,生前已有“悅謝家青山”,與謝公為鄰的遺愿,當由青山厚葬。二人爭執不下,便報至官府,由縣太爺判斷。
這縣官名叫王廉清,得到報案后,立即趕來。問清事由,高有芳名士和陳文旺隱士又爭執起來,各不相讓。采石和青山百姓為能安葬李白,也參與了辯論。縣官本以為百姓都愿厚葬李白本是一件善事,可萬萬沒想到,卻引起風波。于是,就命二老隨他回城,呈上狀子再作決斷。來到衙門,縣官下轎,安排二老在兩邊簽事房等候,自己轉身進了內衙。夫人見狀忙問明原由。縣官嘆口氣,道出詳情。夫人聽罷,笑著問道:“官人,可記得李白一句詩嗎?‘云想衣裳花想容’,何不作‘云分衣裳花分容’來了此案呢?”縣官聽了,不覺笑出聲來,連聲道:“妙哉!妙哉!”大堂上,縣官端坐上首,二老分坐兩旁。縣官言道:“兩方狀紙,各執一理,但心愿相同,都敬慕李白,本縣不但諒解,也很贊賞。”二老含笑點頭,縣官見有效果,繼續說道:“可是李謫仙只有一體,不可截分。本縣為了不負雙方情意,又要合乎法規,首先要求二老心平氣和,千萬不能亂了分寸,使謫仙在天之靈不安。不知二老意下如何?”二老聽縣官說話合情合理,頻頻點頭,同聲言道:“聽憑縣太爺決斷!”縣官先讀過序文,再讀判詞,一字一句往下念道:“李白捉月,采石投江,逆流而上,你葬仙體(手指青山隱士),你葬衣冠(手指高有芳),本縣主祭,親臨現場。先到采石,后到青山。”讀到此處,縣官見高有芳面有難色,于是加重語氣接著往下念:“著令青山,立即去辦,宮錦衣冠,洗凈曬干,四抬大轎,本縣儀仗,送往采石,鼓樂齊張。”念罷滿堂歡笑。
(匡杰 整理)
上一篇:詠《武漢·木蘭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上海·松江游覽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