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溶·泊楊子岸》原文與賞析
鮑溶
才入維揚郡,鄉關此路遙。
林藏初霽雨,風退欲歸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礙浦橋。
客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
古代的下層文士,為了求得一官半職,經常要奔走他鄉,輾轉飄泊,所謂“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漸慣了單寒羈旅”,都是其典型寫照。本詩的作者鮑溶,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初隱江南山中避地,家貧苦,勁氣不撓。羈旅四方,登臨懷昔,皆古今絕唱。……卒飄蓬薄宦,客死三川。”這首詩,就是他“羈旅四方”途中所作的“絕唱”之一。
題作“泊楊子岸”,據首聯“才入維揚郡,鄉關此路遙”看來,作者當是離開“江南避地”北上,路過揚州楊子縣,夜泊津渡而寫下此詩的。“維揚郡”,即揚州。因為《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的話,而在《毛詩》中,凡《尚書》中的“惟”字都寫作“維”,所以“維揚”就成為揚州的代稱。楊子,縣名,屬揚州。隋末杜伏威曾置戍守于此,名楊子鎮。唐高宗末期,廢鎮置縣,因鎮為名。地處長江與大運河之交,為南北交通樞紐。“楊”字,后通作“揚”。
首聯是說,剛剛離開隱居之處不久,來到楊子縣津渡; 沿著運河北上,家鄉便越來越遠了。作者在詩的開頭就強調這種背井離鄉的感受,給全詩涂上了一層凄迷低回的色調。回頭看首句頭的“才”字與二句尾的“遙”字,兩相呼應,下得極有分量:才入維揚,就感到鄉關已遠,那么日后途程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想而知了嗎?
入題即抒發濃重的離情,簡潔明快,惜墨如金,讀者的情緒一下子就受到感染,起法高妙。
頷聯描繪所見之景。“林藏初霽雨”,大意是說,雨后初晴,兩岸的樹木都被雨水洗過,遠遠望去,樹色更為蒼翠濃郁。一個“藏”字,意蘊豐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如果去尋找雨的蹤跡,只能從樹的枝葉上掛著的水珠上見出分曉,這就是所謂“初霽雨”了。但詩人并不是在近處來看單棵樹木,而是遠望一片樹林,而大片樹林所掛的水珠是無法分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團蒼翠的、濕漉漉、霧濛濛的大概罷了。如此可見“藏”字下得極妙。“風退欲歸潮”,大意是說,雨晴風起,風吹江面,因為下雨而新漲的潮水已開始減退。這就形象地刻畫出風吹潮涌的景觀。而雨后風起,又為結句的“寒氣”埋下伏筆。這兩句所寫兩岸樹木及江潮的景觀,緊緊把握住雨霽初晴的特征,意象鮮明,詩意清新。
頸聯描寫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寫入夜之后,周圍的景物已看不清楚,只有江上的漁火閃爍浮動,照亮了沙岸。唐人詩中寫江上漁火,頗多名句,如: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杜甫《春夜喜雨》)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張祜《題金陵津渡》。等等,意境之美,各有千秋。“江火明沙岸”的意境近于杜詩,而著意還在于“明沙岸”,從而引起下句“云帆礙浦橋”。詩人借著漁火之光,突然發現,近岸的橋下停泊的船只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已經密集如云。一個“礙”字,形容船多所造成的擁擠感,準確生動地勾畫出楊子碼頭處于水運交通樞紐地位的特征。
尾聯“客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寫天氣一天比一天冷起來、詩人枯坐舟中,衣衫單薄,更覺雨后的江風寒氣侵人肌骨,不勝其寒。“客衣”,點出作者的游子身份; “薄”字形容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與“寒氣”之“饒”形成鮮明對比,且有因果關系,突出了作者羈旅途中的艱辛,隱發飄泊失意之嘆。兩句似對非對,意味尤長。
上一篇:《李群玉·江樓閑望關中親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薛逢·潼關河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