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嶺外守歲》原文與賞析
李德裕
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九月,李德裕由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縣)司馬再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縣東南) 司戶參軍,于次年正月到達貶所。此詩就是大中二年除夕在赴崖州途中守歲之作。
詩寫嶺外守歲的凄苦心境。守歲風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晉代周處《風土記》云: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在唐代,這個風俗非常盛行,《全唐詩》所載唐太宗寫守歲的詩,就多達三首。
此詩在結構上是四句兩聯法,一二同三四兩兩對仗,各為一聯。詩的首聯寫冬盡春回。“更籌”也稱“更簽”,是古代夜間計時報更的竹簽。《陳書·世祖紀》: “每雞人(宮中報告時間的衛士)伺漏(壺漏,古代計時之具),傳更簽于殿中,乃敕送使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 令鎗然有聲,云吾雖眠,亦令驚覺也。” “斗柄”,北斗星的柄,它隨著春夏秋冬季節的不同,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方向。除夕之夜指向正北,一交元日,即偏向東方。兩句是說,嚴冬隨著更籌而盡,春天跟著斗柄東轉而回到人間。此即唐太宗《于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詩“一夕變冬春”之意。這是從除夕之夜在季節轉換上的特點,寫作者守候年歲更換的情景。
次聯用寒暄的變化反襯客鬢的改變。 “暄”是溫暖之意。 冬天是寒冷的季節,春天是溫暖的季節。除夕之夜,跨著兩個季節,子時(夜里十一時至凌晨一時) 之前屬冬,交子時以后屬春,所以說“寒暄一夜隔”。由冬入春,由寒變暖,萬物發生,本來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事,但作者由于遠貶外地,他鄉作客,心境反而因此變得更加凄涼,鬢邊的白發也變得更多了。除夕之夜,歲跨兩年。特寫“兩年催”,是在加重寫出歲月催人變老。“一夜”、“兩年”又通過時間上的巨大差別形成的強烈對比,加重表現了歲月催人的詩意。守歲本來應是全家在家中團聚之時; 眼見周圍的人家在家團聚,送舊迎新,作者卻遠謫南荒,鄉關路邈,翹首北望,若何為情!此刻牛黨當政,不僅作者個人遭到誣陷打擊,國家的前途也令人擔憂。《唐摭言》載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即德裕)”之句,可見人們對李德裕疊遭貶謫的深切同情,對牛黨當權者迫害有功之臣的強烈不滿。身世之感,鄉關之思,以及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往日在家中、在京中守歲的美好情景,今日在貶所客居的凄涼景象,這一切一切,真有千萬種情思,一齊涌上心頭。讀者試想末尾五字,該有多么豐富的含蘊。
此詩在構思上全從除夕之夜在時間、季節轉換上的這個特點出發,藝術表現上則用對比手法: 詩的前三句,都是在反襯末尾一句;正是有了前邊三句的有力襯托,末尾一句的詩意才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深刻,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上一篇:《劉長卿·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白·巴陵贈賈舍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