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李賀《感諷(其一)》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李賀
合浦無明珠①,龍洲無木奴②。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③。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④。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⑤。懷中一方板⑥,板上數行書。“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⑦?”越婦拜縣官:“桑牙今尚小,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⑧。”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⑨。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⑩。
【作者小傳】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父晉肅,曾官陜縣令。賀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稱“李昌谷”。元和二年(807)移居洛陽,曾以詩歌謁韓愈,深受器重,愈勸賀舉進士,與賀爭名者謂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子當避諱,不得舉進士,愈為之作《諱辯》,然終未登一第。曾為奉禮郎,后辭歸。旋往潞州依張徹。元和十一年病卒。生平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兩《唐書》本傳及近人朱自清《李賀年譜》、今人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其詩名早著,貞元末即與李益齊名,稱“二李”。其詩多感時傷逝之作,或寄情天國,或托意鬼境。后人稱其為“鬼才”、“鬼仙之詞”。杜牧《李賀集序》稱其詩為“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注本甚多,清人王琦《李長吉古歌詩匯解》最為通行。
【解題】
此詩約作于貞元末。李賀共有兩組感諷詩,多作于長安,另一組《感諷》詩有六首。此為內集《感諷五首》中的第一首,內容寫有感于吳越蠶婦受催租之苦,諷刺官吏殘酷掠奪,故云“感諷”。貞元中,陸贄所寫《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其四《論稅期限迫促》云:“蠶事方興,已輸縑稅;農功未艾,遽斂榖租;上司之繩責既嚴,下吏之威暴愈促。”此詩則更具體形象地描寫這種史事:越婦未織、吳蠶尚幼時,縣官受上級之命登門吃喝,還叫簿吏索租。真可謂詩史。錢鐘書《談藝錄七》云:“寫縣吏誅求,樸老生動,真少陵《三吏》之遺。”
【注釋】
①合浦:漢郡名,治所在今廣西合浦縣,盛產珍珠。《后漢書·孟嘗傳》記載,在孟嘗做合浦太守前,合浦的珍珠被一批貪官大肆采求,珠就徙到交阯郡去了,造成合浦無珠。直到孟嘗到任,改革弊政,珠才復還。②龍洲:指武陵(今湖南常德)龍陽洲。《三國志· 吳志· 孫休傳》注引《襄陽記》云,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李衡,遣客十人在武陵龍陽汜洲種甘橘千株,稱之為“木奴”,后來,其子孫因甘橘致富。此句一本作“龍陽有木奴”。③二句意謂由此足可知道自然界的萬物也不能滿足刺史們的需要。使君:對州的長官刺史的尊稱。須,通“需”,需求。④越、吳:泛指江南東部吳越地區。蠕蠕(ru ru):小蠶微動貌。⑤獰(ning)色:猙獰相,形容兇惡的臉色。虬紫須:蜷曲的紫色胡須。⑥方板:指刺史下達的催租稅的符牒。⑦二句乃縣的話,意謂如果不是因為刺史大人發了怒,我怎么會登你們的家? 詣(yi):到。⑧三句為越婦的回答,意謂如今桑蠶還很小,應當等待春末,紡絲車才能開動。擲(zhi)掉:騰躍,轉動。⑨二句意謂越婦正和縣官說話時,小姑就備辦黃粱米飯招待縣官。⑩二句意謂縣官吃完飯剛離去,管理租稅的小官吏又來到越婦家催租逼稅。踏飧(ta sun):飽食。 踏:通“嚃”,吞咽。 飧,晚餐。 簿吏:管理文書的小官。
上一篇:李端《聽箏》五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