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fēng)吹海立。數(shù)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
吳山是杭州一名勝,宋時可觀錢江大潮。錢江觀潮,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盛事,很多文人墨客都寫過這個題材,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如趙嘏“十萬軍聲半夜潮”、白居易“郡亭枕上看潮頭”、潘閬“長憶觀潮,滿群人爭江上望”、蘇軾“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都是。周密這首《吳山觀濤》,卻以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片首二句,點明了觀潮的時間:秋天。站在吳山遠望,天水相連,碧藍一片,就象染就的一樣。“鰲戴”二句寫錢江之濤,此是全詞著眼點。“鰲戴”用神話故事:渤海之東有大壑,其下無底,中有五山,常隨波上下漂流,上帝使十五巨鰲舉首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動。(見《楚辭·天問》、《列子·湯問》)。大潮來了,白浪滔天,排山倒海,就象鰲戴雪山,上下起伏。又象是從夢中驚醒的海底的巨龍,還象大風(fēng)將海吹得豎立起來。作者連用幾個比喻,將錢江大潮波瀾壯闊的場面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了出來。
在吳山上觀濤畢竟是屬于遠眺,秋日登高,杭州美景盡收眼底。下片“數(shù)點”二句,是在潮過之后,再向遠方看山,看霞,看江天盡處。“煙鬟”比喻籠罩云霧的峰巒; “霞綃”,指天邊紅霞,如剛織就的綃紗。這二句融匯了蘇軾《凌虛臺》的“落日銜翠璧,暮云點煙鬟”、溫庭筠《錦城曲》的“江風(fēng)吹巧剪霞綃”等詩句的意境。“青滴”、“紅濕”,點出這是江濤過后之景,好似潮水打濕了兩岸的青山和天邊的紅霞,多么形象、多么美麗的一幅圖畫。“白鳥”二句,寫暮色漸臨,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鳥在飛,使人感到生命的氣息;隔江傳來笛聲,以聽覺的描寫收束全詞的視覺描寫,真是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言已盡而意無窮。
本詞頗具特色。作者不但能詩詞、善文章,還長于作畫,此詞正是作者以其畫家的慧眼,選取了幾個眼見的鏡頭來表現(xiàn)觀濤這個主題的。作者《武林舊事》中有《觀潮》一文,也分四段來寫觀潮盛事,內(nèi)容雖不同,寫作手法卻頗有相似之處。
上一篇:《長相思·康與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隔浦蓮近 泊長橋過重午·吳文英》原文與賞析